目前分類:心靈知乎 (11)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日本人認為只要靠「運、根、鈍」這三個要素,目標就會成功。

 

每個人都可能抓住幸運

「運」就是抓住「幸運」。無論是誰都會有屬於自己的機會、任何人都會有邂逅幸運之神的時機,因此不要錯過這些機會、幸運。總而言之,抓住它們,就是成為成功者的祕訣之一。

 

 堅持是成功的要點

另一個祕訣是「根」,意思是「堅持不懈」,如果你半途而廢、喜新厭舊,就無法成功。(按:日文「根」有毅力的意思,與中文不同)。

遲鈍反而是件好事

「鈍」就是「鈍感」。不為小事而氣餒、即使過程發生缺陷,也不會鬱鬱寡歡,能夠厚臉皮、神經大條、堅強的努力下去。

換言之,就是要大膽、堅強。沒膽量、遇到麻煩事,馬上說洩氣話的人,就無法指望成功因此,遲鈍反而會使你更靠近成功,「鈍」的確有遲鈍、笨拙等負面意思,但是事實上,這個字卻隱藏著能夠邁向成功的珍貴啟發。

 鈍悟:聰明人什麼都搶先,包括放棄.


本文摘自《鈍感力》

作者: 值西聰  / 譯者: 劉錦秀 / 出版社:大是文化  

資料來源:

https://www.cmoney.tw/notes/note-detail.aspx?nid=153382&utm_source=line&utm_medium=push&utm_term=other&utm_campaign=CMA_MB_BO_Stella

taiwanholding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個人有沒有可能有多種狀態?答案是肯定的。

想像一個畫面:在一個超級忙碌的周一晚上,下班後回到家中,原本已經癱坐在沙發上,看起來無精打采的小美女,突然接到閨蜜的電話,邀她三個月後一起到日本東京自助旅行過聖誕節。

想像著壽司、拉麵、銀座、晴空塔,還有和閨蜜一起逛街瞎拚的畫面,小美女的心情瞬間改變,情緒立即提升,疲勞感馬上下降,整個人瞬間由快沒電的狀態,充飽到滿格。

可見人的能量狀態是可以改變的,而且速度可以很快,重點在於自己願不願意改變。

 

相信你一定想做些什麼來改變人生,雖然內心總有些疑慮。放心,「害怕」這件事,是必然的過程。就算是身經百戰的籃球之神,在比賽即將開始前,內心也是呈現警戒的狀態。讓我們來做一件很棒的事,一起來調整我們的能量狀態。

 

你就是你思考的總和

為什麼我會成為今天的我,而你會成為現在的你?因為你我都是自己思考的總和,這一切緣於我們從小到大的思考模式而來。

所以,思考,應該說「如何思考」非常重要。你的思考方式,你跟自己對話的方式,決定了你是誰。換言之,如果今天你不是很滿意目前的自己,你想改變,那麼最基本的就是從改變想法開始。

如果你想你要的,或想你不要的,都會實現,那麼你要想什麼?聰明的人當然知道,一定是想我們要的,是嗎?

 

提升自我能量基礎四步驟

能量必須提升。如果過去你用舊的思維,沒有得到你想要的結果,可想而知,繼續沿用舊方法,人生不會有太大的轉變,當然更不用說取得結果了。

所以改變是必須的,下列步驟請務必落實:

 

一、改變自我對話的方法

你知道嗎?人每天跟自己對話的次數高達六萬次。不要懷疑,就是這麼多次。所以今天我們成為現在的自己,無論滿意與否,最大的責任在於我們自己。

再想像一個畫面:當你看到一個朋友拿了一支最新款的iPhone 手機。哇!真的有夠讚的,畫質超好,拍出來的相片也超正的,簡直媲美專業相機,操作起來手感滑順,感覺如果有了這款手機,就可以萬事亨通了!

你真的很心動,但想想自己每個月那薄薄的薪水,內心的自我對話就開始了。一個聲音說:「如果我也擁有那支新手機,那真的就太棒了,買下來吧!」

另一個聲音卻說:「月底了,薪水也乾了,不要亂花錢。」對話在幾秒內結束,然後你把手機還給朋友,說了幾句讚美的話,趕緊讓自己逃離心動現場。

這場景很熟悉吧!這樣的場景,在我們的生活當中,每天有無數次,而且是持續在發生,這就是「自我對話」。

那麼要如何改變呢?在這裡跟各位分享一個非常簡單卻超級重要的方法,你一定要執行。

1. 問對問題

2.重複給自己正確的指令

前面我們談到每天都有數萬則自我對話,而且我們想什麼,便得到什麼,因此,必須從根本的想法開始調整,那就是給自己發出正確的問題。

舉例:

過去問:為什麼他都不愛我?

現在問:我要如何讓他更愛我

過去問:為什麼這些部屬都不聽話?

現在問:我要如何讓部屬們都聽話照做

過去問:為什麼孩子都不了解我的苦心?

現在問:我要如何讓孩子知道,我對他的一片心意

 

從上面的舉例,聰明的你發現邏輯了嗎?沒錯,就只是做了一個小調整,你的生活將會有大大的轉變。從今天起,把「為什麼」,

徹底轉換為「我要如何」。

親愛的朋友,如果你落實執行,這個資料價值連城。有一句話說:「內在能量的高低= 外在財富的顯現」,如果目前追求財富

還是你的目標,那麼你就必須回到根本,提升你的內在能量。

下面有一個簡單的公式,可以讓你了解,找到根本。 想法潛意識輸入腦波思想信念內在能量外在財富 如果你想要提升外在財富,那麼就回到最根本,從思考問題的方向開始調整,從潛意識開始轉念,輸入腦波,不需要很長時間,不久你自己跟周遭的人便會發現你的轉變,因為你已經變成正向思考的人,你的內在能量已經轉變,神奇的是,這個轉變就會反映在你的外在財富上。

接下來要持續的,是重複給自己正確的指令。根據研究,孩童在七歲以前是非常重要的學習階段,父母學校環境給他什麼,腦袋會全盤接收,而且這些資料都會非常高效的進入他的腦波潛意識,影響他一輩子。

成人就沒有這樣的效率,也很難改變腦波潛意識。那怎麼辦呢?成人就無可救藥了嗎?在這邊跟大家分享神奇的解藥,這裡有一個方法,就是- 人類的腦袋,既有的思維雖然無法消除,但是,可以「覆蓋」。

因此,當你有了明確且正向的想法,請不斷重複地給自己下指令,記住,是不斷重複的。

舉例:

我是最棒的、我是最優秀的、我充滿活力、我一定做得到。以上的指令很熟悉吧!不要覺得可笑,即使這是一個看起來再簡單不過的方式,其背後的原理是很深奧的。

從現在起,記得:無時無刻, 問對自己問題,並且不斷重複給自己正確的指令。如此落實在生活中不用三個月,不用醫學美容,你已經可以成為一個嶄新的人了。我非常期待,深深的祝福你。

 

 二、提升自我對話的格局

在組織行銷裡有一句名言:「佈局決定格局」,而一個人的格局,往往也決定了他的成就。就好比我們在遊樂場開遊戲賽車,就算跑「第一名」,也只是在有限的範圍裡。

太棒了,我們已經培養習慣,改變問自己問題的方式,而且也知道要不斷的給自己輸入正確的指令。接下來我們應該搞大它,擴大格局。大範圍的思考一下,你想要什麼樣的人生?

如果你的夢想是年收入一千萬,那你就不能只是問「我要如何讓老闆喜歡我?」,必須擴大範圍思考「我要如何調整方向可以年收入千萬」。

 

三、觸及你的目標圈

如果你的目標非常明確是年收入千萬,但卻還是維持原本的生活模式,一樣每天上班下班,月薪三四萬,而且每天接觸的都是家人、同事,最多就是客戶⋯⋯

那麼你覺得生活有可能改變嗎?年收入千萬會從天上掉下來嗎?沒錯,你想什麼都會實現,但你要真的去想、去觸及,你才有「擁有」的可能。

例如,我們希望有一天可以成為一個成功人士,那麼你就必須學習、接觸成功人士,好比買書、看書,關注成功人士的FB 臉書動態,邀請加入成為粉絲,甚至有機會面對面時上前自我介紹。

同時可以上課學習,多參加一些成功人士聚會的環境,例如:扶青團、扶輪社、BNIBusiness Network International,國際商務引薦平台)、青商會,或各種正向的學習型聚會。

同時一定要終生學習,學習是無止境的,並不是離開了學校就不用再學習,在職場上需要更多方面的學習,來積累能力與提升競爭力。持續的學習是對自己最好的投資,什麼花費都可以省,唯獨學費不可省。

與其下班後和幾個同事言不及義地聊天聚餐,不如把握時間,參加各類正向課程。你可以這樣做:

拓展自己的人脈

廣交各行各業的朋友,不一定都是成功人士,但可以提供不同產業看事情的觀點。

 

誠懇向成功者學習

不抱目的性的,盡量接觸、認識並且向成功者學習。不要擔心你和他們的差距,事實上大多數成功者都很樂於幫助,只要他們可以感受到

你真的渴望成功並且願意接受幫助。

 

學習拓展自身的格局

廣結善緣累積人脈,向成功者學習,而不只是換換名片而已。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色,要懂得擷取別人的「成功經驗」,記取「失敗教訓」以及「他的實戰體悟」,並且增進自己,使自己成為更好更棒的一個人。

 

 

四、跟成功者同頻

相信大家都聽過一個理論:「你身邊最好的五個朋友,他們收入的平均值,就大約是你現在的收入。」

試想,如果你最好的五個朋友,分別是郭台銘先生、馬雲先生、比爾蓋茲先生,以及另外兩個國際大企業家,那你肯定身價不只上億,而是上百億。

也許你會說,這件事才不會發生在我身上呢?那麼我們要來溫習一下第一步驟,改變負面思維的慣性,我們要,問對問題,然後持續給自己下正確的指令。

我們不一定可以明天就結識五個億萬富翁,畢竟,交朋友需要時間,更不是換換名片就可以,但我們肯定可以讓自己「和成功者的磁場更接近」。

要如何做呢,你可以:

1. 選擇正確的圈子

2. 向該領域的成功者學習

3. 試著讓自己與成功者同頻

 

「同頻」是甚麼概念呢?顧名思義,可以解釋為身處在同一個頻道上,或在同一個可以溝通的頻率上。還記得經典電影《麻雀變鳳凰》﹙ Pretty Woman ﹚嗎?

一開始片中從事身體交易的女主角﹙茱莉亞・羅勃茲Julia Roberts ﹚,她的環境與帥氣多金的男主角﹙李察.吉爾Richard Gere ﹚,有如天壤之別,他們可以說根本就不是同一個世界的人,頻率是不同的,這就是一個不同頻的例子。

雖然電影情節很浪漫很有趣,但大家可以想像一下,如果現實生活中兩個天差地別的人要結合,並且真正生活在一起,需要有多少的磨合?

再比如一場音樂演奏會,即使是由數種不同的樂器一起演奏,編曲一定會找到各個樂器最適合發揮,演奏起來最協調最美,而且大家合奏時,琴瑟和鳴的最佳狀態,這樣就可以說是同頻的一種表現。

每一個成功人士在他們的領域裡一定是相當專業的,必定有非常值得學習的特質。如果平時多跟成功者學習請益,多接觸他們,多了解他們的想法,就是在拉近與成功者的思想頻率,漸漸地與他們同頻。可以想像同頻有多重要嗎?透過接觸學習,可以了解成功者的思維理念,漸漸地你就成為了那樣的人,也走在相同的道路上,所以要跟成功者學習,並且努力與之同頻。

回到最常相處的五個朋友的平均收入這個畫面,每個願意跟你分享想法經驗的成功者,都是在跟你「平均」他的收入。哇! 如果有一天我們可以跟馬雲先生的收入一起平均一下,你感覺怎麼樣呢? 是不是太棒了!相信讀到這裡,你應該明白「同頻」的概念了。趕緊去跟你的教練老師同頻吧!


資料來源: https://www.cmoney.tw/notes/note-detail.aspx?nid=176749&utm_source=line&utm_medium=push&utm_term=other&utm_campaign=CMA_MB_BO_Stella

作者:靖愷, 陳心琳

 

taiwanholding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相信大家都搭過計程車﹙打滴﹚吧!

接下來,請想像一個畫面:某天你坐上了TAXI,當司機問你:「請問要到哪?」

如果你回答:「我沒有想法,你隨便開吧」,你想計程車司機會如何?

可想而知,當下司機一定會先愣住:「那要往那兒開呢?」

你會這樣搭車嗎?是的,你我都不會。

但是我們卻經常這樣面對著我們的人生,沒有方向,得過且過,過一天算一天,以為每天過著上班下班,上班下班,再上班下班的生活,就是方向。

談論目標似乎很老套,但親愛的朋友,如同開車需要有個目的地,我們的人生也需要明確清晰的目標。讓我們一起來探討:如何訂定出符合我們需求的目標,並且實現它。

 

檢視目標六大步驟

講到「目標」,從小到大你一定不陌生,或許都不知道已經訂了幾百遍了,新年新希望、生日願望、業績目標⋯⋯等。

到底目標要如何訂才好呢?要先訂個可實行的,還是應該訂個遠大的目標?當然目標可以有短中長,大中小的不同,在這邊我建議:目標設定必須具體﹙數字、畫面、影像﹚, 而且,如果你的目標沒有大到嚇到自己,那就不算目標。

同時,今天我們將分享一個很特別的方式,只要你認真的一步步執行,你會得到前所未有的結果。為此,讓我們開啟檢視目標的六大步驟,分別是:

1. 設定你的夢想目標

2. 擴張:追求快樂與逃離痛苦

3. 再次明確

4. 建立新指令

5. 找到方向主導夢想

6. 自我檢核

以上六大步驟,適用任何「目標設定與檢核的情況」。

例如:個人健身、創業計畫、公司專案。小至學生想要考第一名,大至一個人夢想成為比爾蓋茲第二,都能適用。可以個人操練,也很適合團隊培訓。

 

實現目標的六大步驟

一、設定你的夢想目標

每個人心中都有個夢想藍圖,或許有些人的很清晰,有些人的比較模糊。例如,有人可以具體的設定:「我三十五歲前要成為億萬富翁,然後就要與家人一起享受人生。」有些人則是在談到夢想時,一時間無法表達,或無法明確地說出夢想,只能說出:「我想成為有錢人」、「我要讓家人過好生活」等等。

現在我們就先以設定「一年」目標來實際操作,請先寫下你的目標夢想,並且想像一年後,你設定的這些目標夢想都可以實現。如果你一時沒有明確的方向,建議朝以下幾個區塊來設定:

1. 個人

2. 兩性家庭

3. 團隊公司國家

4. 世界﹙全人類﹚

5. 其他﹙例如:心靈成長﹚

舉例:我2019 年的個人目標

A 身體健康,體重從現在的75 公斤,訓練到70 公斤。

B 完成二本書的著作出版。

C 與另一半一起完成2019 年培訓課程計畫。

D 帶領團隊進軍國際市場,2019 年達到印尼市佔率第一。

E 每月帶夥伴做公益,一起把愛傳出去,讓世界更美好。

 

請用書寫的方式,設定好你的目標。切記一定要書寫下來,因為在書寫的同時,這些想法都將輸入你的潛意識,自動念力設定。設定好了嗎?感覺到開心興奮了嗎?當我做好目標設定時,立刻感到全身的細胞都打開了,能量聚足,全力往目標前進。

接下來,想像這些目標就在你一公尺前的距離﹙此時請找個「象徵物」,比方是你眼前的那個水杯﹚。

沒錯,目標水杯它就在那,那麼為什麼你還在這呢?你與目標之間的距離,是什麼因素阻礙了你?請把這些可能是阻礙的因素寫下來,例如:懶散、不夠積極、沒有持續運動、雜事太多、時間管理的順序沒有規劃好等等,請誠實地把這些因素記錄下來。

二、擴張:追求快樂與逃離痛苦

一般來說,激勵我們前進的有兩大動力:一是追求快樂,二是逃離痛苦。為什麼大多數的人,明明擁有一個遠大的夢想,卻還是渾渾噩噩過日子呢?

到底是因為快樂不夠強?還是痛苦不夠大?我們現在就來模擬一下自己的「擴張劇」。例如我上面所列目標的第一個「健康」,已屆中年的我,明顯感覺到身體健康狀況不如年輕時耐操。

如果我還是維持現在的生活方式:三餐不定時不定量,暴飲暴食吃多動少,每天忙完回到家,雖然時間很晚了,還是喝點小酒吃宵夜,放鬆一下。接著繼續滑手機講電話溝通事情,一直到半夜2 點才上床睡覺。其實現在的我,已經有三高的問題,身高不高體重倒是不輕,如果我再繼續這樣的生活下去,半年一年之後,會變成什麼樣子?我想體重上看80,一年多長個5 公斤肉不是大問題。原本就應該留意的三高問題,不降反升,加上長期熬夜,缺少運動的生活型態

我眼前彷彿已經看到那個更腫脹、更遲鈍,走沒幾步路就氣喘吁吁,老態龍鍾,胖得不像話的自己想到真是會嚇出一身冷汗。天啊,這絕對不是我想要的結果,我還幻想著跟兒子們比賽籃球,而且要贏過他們呢!相對的,現在我擬定了。

減輕五公斤的目標,於是我開始每天運動一小時,因為經常出差飛行,我找到了一個無論何時何地都可以做的運動,我一定要堅持下去,再加上健康的飲食﹙少吃澱粉,均衡充足的攝取蔬果、蛋白質﹚,戒掉夜消習慣,也不再為了放鬆好睡在睡前飲酒,同時盡可能每天和另一半

外出散步半小時,每天補充足夠適當的保健品,並且調整睡眠時間,晚上一定在12 點前上床。哇!哈哈哈,一年之內,我一定可以擁有更健康強壯的體魄。真是太開心了!

各位,上述是關於我個人健康方面的「擴張」,﹙擴大想像改變的快樂,與維持不變將會造成的痛苦﹚,你找到方向了嗎?如果今天你的目標是一年內達成百萬存款,但是你仍然維持著目前的生活方式,

月薪三萬,周一到周五固定時間上下班,偶爾晚上跟朋友們聚餐聊天,打屁吃飯;周末和另一半逛街購物壓馬路,想要出國走走散散心,一來不敢請假, 二來沒有預算。情人節只能送花,聖誕節只能送巧克力,過年只能包台幣2000 元紅包給爸媽就這樣月光的年過一年。說好的百萬存款呢?如果持續現在的模式,有可能達成嗎?

反之,有沒有一種可能,當我們設定了百萬存款目標之後,白天一樣上班,同時積極尋找一個沒有風險的創業方式,透過學習,整合人脈,運用每天下班後三小時的時間開拓第二個事業。或許前三個月需要投入大量時間學習,但有計畫的執行確實可以達到月入十萬,一年後達到存款百萬。

如果有這樣的可能,你感覺怎麼樣?如果有這樣的機會跟平台,你要不要趕緊來了解學習?想到這些可能,是不是心情馬上好轉,因為你看到了清晰的目標與未來的希望。如果是這樣,你選擇維持目前的生活,還是一個值得期待的未來?

 三、再次明確

擴張:

不改變持續下去的痛苦+改變後的快樂你想要什麼樣的結果呢?繼續維持原本的生活模式,卻看不到未來?改變目前的生活模式,獲得一個值得期許的未來嗎?

親愛的朋友,如果你現在走的路很安全,你確定將來的路是安全的嗎?要如何判斷你現在的圈子,是否太過於安全舒適?

很簡單,只要看看你現在的職務主管,他們的現在是否就是你想要的未來?是你可以接受的嗎?如果不是,表示你必須很嚴肅地思考,勇敢走出舒適圈,挑戰自己能耐的時刻到了!

香港首富李嘉誠說:「年輕人不該追求安全感,特別是年輕的時候,周遭環境從來都不會有絕對的安全感,如果你覺得安全了,很有可能開始暗藏危機。真正的安全感,來自你對自己的信心,是你每個階段性目標的實現。而真正的歸屬感,在於你的內心深處,對自己命運的把控,因為你最大的對手,永遠都是自己。

人生最大的風險就是不去冒險。改變、冒險、挑戰在現在的社會,已經不是只為了過更好的日子,而是為了生存!否則,你只能等著被淘汰!如果你真的確定不想就這樣過一生,讓我們都趕緊動起來吧!!

 四、建立新指令

大部分的人一定都想追求更好的生活,只是以前不知道有更好的方式。或者,即使知道有方法,心中對踏出第一步懷有恐懼。尤其人類是習慣的動物,對現有的舒適圈有了依賴,真的就很不想改變。

想想我們是否經常這樣,今天參加了一個超級激勵的培訓。天啊! 真的有夠勵志的,主講老師實在有夠牛B 的,聽了他翻轉人生的故事,真的受了很大的刺激和鼓勵,下定決心一定要改變自己,創造出自己的人生。

當下你激動地爭取上台分享,講著講著眼淚還差點掉下來,全場給了你如雷的掌聲,回家之前和同組成員還激情擁抱,相約一起邁向高峰。結果離開教室,上了擁擠的公車,一路擠到家,興奮的情緒已經冷卻了一半。更糟的是:一開門發現,吵了一輩子的爸媽又吵架了,這次兩個人竟然還大打出手。天啊! 這三天兩頭就上演的戲碼,到底要演到什麼時候?你已經懶得當和事佬了,回到自己鴿子籠般的房裡,蓋上棉被, 感到無法呼吸

才一個多小時前的凌雲壯志、激情澎湃,一回到現實就不知道都到哪去了?「為什麼我的人生是這樣,滿手爛牌?」你憤恨不平的吶喊著!

親愛的,每個人生來不同,如果你恰巧處在類似這樣的困擾,相信我,我完全了解那種機車的感受。沒錯,我們可以一起咒罵世界,向下沉淪,但明天醒來你會發現,這世界是如此公平,少了誰都一樣運轉,不會有什麼改變。無論別人怎麼看怎麼想,你是你生命的主宰,只有你才可以決定自己的人生與未來。

人類的腦袋,既有的思維是不能消除的,但思維卻是可以覆蓋的。是的,沒錯,如果你生長在負能量的環境,除了努力換圈子之外,你需要給自己更多更多的鼓勵和指令,把它覆蓋過去。相信我,可以的,我就是這樣做到的,我們都可以也值得努力成為更好的自己。所以,正確的做法,是用新的思維,覆蓋舊的思維。給自己建立新的指令,持續不斷的提醒自己,覆蓋它。

舉例:

「如果健康的身體是我的目標,那麼每天給自己下指令。」我是健康的、我是強壯的我要持續運動、我的身體狀態愈來愈好、我一定可以健康減重五公斤、YES,我一定做得到!

親愛的朋友,你想要什麼樣的結果?從現在開始,就給自己下正確的指令吧!

 五、主導夢想

太棒了,恭喜你,相信現在的你已經非常明確了想改變的決心!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步驟,也是成功實現目標的關鍵:當你做了一個決定,並且明確那是自己真心想要的,全宇宙都會幫你達成。

面對主導控制財富,當我們面對現狀,無論是擴張的痛苦還是快樂,下定決心改變,有了承擔的力量,知道這一切都是自己的責任,不再將生活的不順遂怪罪於他人,我們就成為一個可以主導自己生命的人,我們重新拿回了主導權,接下來再好好的管控,財源滾滾也將水到渠成。能夠面對、承擔責任,擁有主導與掌控的能力,你便開始擁有財富! 最後,讓我們進入第六個步驟。

 六、自我檢核

我們已經設定了清晰的目標,也明確了自己的想法,就要心無旁鶩的,全力朝向目標前進。我們要非常肯定,所有的行動都是朝著目標的方向前進,沒有任何牴觸。如果我的目標是身體健康,那麼我的所做所為都要指向同一個方向,不能有任何違反目標方向的作為。如果我的目標是年收入破百萬,那麼我就一定要創造出月薪三萬以外,成本風險小但收穫高的第二個收入。

並且在過程中,時時檢核確認,只要方向稍有偏差,就立刻調整,校準方向往目標繼續前進。相信我,也請相信自己,貫徹以上六步驟,夢想目標就在不遠處,加油!


資料來源: https://www.cmoney.tw/notes/note-detail.aspx?nid=176750&utm_source=line&utm_medium=push&utm_term=other&utm_campaign=CMA_MB_BO%09_Stella

撰文者:靖愷, 陳心琳

taiwanholding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結婚後,她/他變了,不再像以前那麼愛,總是為了瑣事爭吵。

我們總是把結婚視為一段感情裡幸福快樂的結局,卻常常忘了結婚比單純談戀愛複雜許多。長期進行伴侶心理治療的醫師鄧惠文就曾說,許多人其實是處在一種「婚內失戀」的狀態:已經結婚了,但是失戀了。

「與『剩女』相對的,應該是已婚的女人,或說『得以結婚』的女人。然而,跨越「婚姻」這條分類線,到達另一邊的女人,就完勝了嗎?在婚姻的那邊,感覺幸福的到底有多少?」——鄧惠文《婚內失戀》。

VidaOrange 編輯精選了 4 部討論婚姻關係的日、韓劇,讓我們用旁觀者的角度,去看看不同的婚姻關係與問題,不管是沒結婚的、準備結婚的、還是已經結婚的,看完應該都會很有感。

Go Back 夫婦》

圖片來源:《Go Back 夫婦》劇照。

那時候我們不會計較,只要心動便覺得,整個宇宙都只繞著對方轉。

Go Back 夫婦」改編自韓國知名網路漫畫《再來一次》,故事從一對互看不順眼的 38 歲夫妻離婚開始,兩人竟然一起穿越回到 18 年前大學剛認識的時候。該把握機會修補彼此的愛情?還是該選擇讓彼此擦肩而過?

---或許我們的愛情不是結束了,而是真與假之間,我們來不及看透對方的真心。---

從男女主角在婚姻裡的倦怠,對照重回年輕時對彼此心動的時候,其實兩個人離婚並不是不愛了,而是婚姻裡的大小事壓得他們喘不過氣,對彼此的愛沒有消失,只是在婚姻中迷失了。

《認識的妻子》

圖片來源:《認識的妻子》劇照。

我都忘了,我們第一次見面時,雨珍是個愛笑的女孩。

跟前一部《Go Back 夫婦》一樣,《認識的妻子》也出現了穿越的情節。故事同樣是夫妻之間因為家庭瑣事、工作壓力、照顧孩子等等問題而出現嫌隙,加上忙碌,根本沒有時間好好溝通。劇裡忠實呈現出婚後的真實狀況,以及婚姻倦怠期的痛苦。

Go Back 夫婦》裡是夫妻一起穿越回到年輕時,在《認識的妻子》裡則是只有老公穿越回到過去,並且決定改寫兩人相遇的過程,選擇錯過了原本應該要相遇、結婚的妻子。然而這樣的決定竟然沒有讓他獲得更幸福的結局,他開始想起與妻子生活的點滴,並且試圖挽回。

 

---她肯定向我坦露過自己的疲憊,肯定使出渾身解數呼喊著痛苦,我當初還擺出一副會愛她一輩子的模樣,就好像我掏心掏肺愛她一生,我怎麼能忘記那些?---

當男主角拋棄了那些他習以為常、甚至令他感到疲憊的日常時,才發現那些其實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事。這部劇用一個奇幻的設定,帶大家去思考生活中常常會有的一個念頭:「如果當時⋯⋯就好了。」如果沒有結婚就好了,如果沒有相遇就好了,但如果這個如果真的發生了,你就會得到幸福嗎?曾經相戀時那麼快樂,是什麼改變了這段關係?或許是每個在婚姻倦怠期的人,都該花時間好好思考的事。

《離婚萬歲》

圖片來源:《離婚萬歲》劇照。

在一起過日子很難,分開卻很簡單,忘了當初喜歡的心情。

講到談論婚姻的經典戲劇,應該就是日劇《離婚萬歲》了吧!雖然這部韓國也曾翻拍,但因為人物設定和故事內容都有更改,我自己還是比較喜歡日本的版本。

《離婚萬歲》故事圍繞著兩對夫妻,一對是互看不順眼,對彼此有諸多不滿的夫妻,另一對則是非常恩愛,但老公卻一直不斷外遇的夫妻。

在劇中,男女主角簽了一張離婚協議書,很輕鬆快速的完成了離婚程序,卻因為顧及家人感受,維持一陣子的假婚姻。當他們處在這樣的假婚姻狀態時,或許是終於意識到婚姻關係已結束,開始回顧過去的點點滴滴,思考兩個人是怎麼走到這一步的。

雖然平時老是抱怨,覺得自己的婚姻就是場鬧劇,但卻發現對彼此的愛其實沒有消失,只是缺少關心和溝通。而另外一對外遇夫妻,雖然沒有撕破臉,依舊恩愛,但妻子最後受不了丈夫的不間斷劈腿,最後還是選擇離婚,但也因此不需要再假裝,重拾了幸福。

這部主題在談離婚,但其實是藉由離婚這件事帶著觀眾重新去思考婚姻、夫妻關係,很特別的是, 這是一部勸合,也勸離的劇:結婚這件事不簡單,需要兩人一起細心經營維護。離婚這件事也不可怕,可怕的是成為假面夫妻。

 

《老婆這週要出牆》

圖片來源:《老婆這週要出牆》劇照。

《老婆這週要出牆》改編自 2007 年播出的同名日劇,雖然定位成愛情喜劇,但裡面有許多關於婚姻關係、外遇原因的探討都值得深思。故事就從老公無意間偷看老婆的手機,發現她即將要外遇開始。老公開始懷疑,跟蹤,導演用一種詼諧有趣的方式來處理這段過程,我們跟著男主角一起思考,為什麼看似幸福美滿的婚姻,老婆還是外遇了?

一直到最後老公才明白,原來婚姻出問題並不是因為第三者,而是兩人逐漸拉開的距離。在劇中有一段老婆對老公的道歉自白,自私,但也讓人狠不下心責備:

「你和我忙著工作,都在努力生活,大家都是這樣過的,所以我沒覺得特別幸福或不幸。但是,我覺得自己快要挺不下去了。

我包包裡有本讀不到 30 頁的書,我都沒發現的事情,他卻看到了,這件事讓我覺得高興又悲傷。」

 

在婚姻中,壓垮你們的到底是柴米油鹽的瑣事、介入的小三,或是你們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把對方視為理所當然,少了用心與溝通?

「無趣是生活氣息的破壞者」,鄧惠文聽過太多伴侶之間的問題,很多都是「需要有戀愛感,卻不知『無趣』是問題根源。」婚前談戀愛時,若對方對你漸行漸遠,你可能會意識到自己要失戀了,但一旦結婚了,你卻容易忽視愛漸漸流逝,自己其實失戀的事實。

剛剛的 4 部劇,不管是修復關係成功,或是最後以離婚收場,其實都是在告訴我們:不要忽視自己以及對方在婚姻中的感受,別忘記當初倆人決定結婚時的熱切、相愛時的樣子。

再舉一個鄧惠文醫師的形容,婚姻用心理學的概念來講就是「心理的容器」,朝夕相處的過程可以看到彼此的弱點、照見自身的盲點,婚姻其實就像一個神奇的培養皿,你們想要一起培養出什麼呢?


資料來源:https://buzzorange.com/vidaorange/2019/10/18/marriage-drama/

作者:鄭閔文

taiwanholding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小丑Joker》這部電影叫好又叫座,它已經奪得了榮獲第76屆威尼斯影展金獅獎。

讓這部電影成功的最大功臣,就是飾演小丑的男主角多瓦昆·菲尼克斯(Joaquin Phoenix),他確實是一個挺稱職的演員,電影裡他詮釋的小丑亞瑟角色可圈可點,從靦腆畏縮到邪惡凶狠,從弱勢的社會邊緣人走向冷血的殺手,令人害怕又無限同情,演技既內斂細膩又狂放不羈,叫人讚嘆。

好電影不寂寞。這部電影在網路的關注度及討論相當多,重複部分不再贅述,在此我更想分享的,是他的幻覺、身心不一致(精神疾病)以及母親對他的影響。

亞瑟家境貧寒,一直與身體孱弱的母親潘妮兩人相依為命。如同許多人一樣,母親,是影響他一生最大的人。從小,媽媽就告訴亞瑟,你要做個快樂的人,你名字叫 Happy(快樂),你要帶給別人快樂,這是你最大的功勞(這也是他的使命)。

從此以後,他壓抑憤怒,別人打他,他不還手,他學會忍耐、微笑。因為,他要聽媽媽的話,他要當乖孩子。後來才知道,母親為什麼要這樣「訓練」他,因為小時候母親及同居人都虐待他。

「不管你多難過,你都要笑」。這句話,聽起來好像很積極、很正向。這樣不是很好嗎?

你錯了,這句話,正是切斷情緒、切斷感覺」的一把利刃。否認情緒、就是否認自己、否認生命。難怪亞瑟後來患有精神疾病,他得了一種奇怪的「狂笑病」,每當他緊張焦慮、被壓迫時,他就會無法抑制自我的狂笑不已,但其實,他內心痛苦萬分、他根本不想笑啊。

然而,如此莫名奇妙的大笑,卻帶給他許多麻煩,很多人不解、側目、甚至攻擊他。身心不一致的他,住進了精神療養院,如同他母親一樣,出院後他定期接受政府福利機構的心理輔導,直到政府刪減預算、關閉福利機構為止。他再次被放棄了。

無法自由表達真實情緒的人,是悲哀的、痛苦的

電影一開始,亞瑟為了扮演小丑,對著鏡子「強顏歡笑」、那個努力讓自己笑起來的表情,叫人看了好心疼、也很不舒服。(男主角演得實在太好了!)

其實亞瑟的夢想,是當一名單口相聲諧星。他期待自己可以跟他的偶像——叱吒電視界的脫口秀節目主持人莫瑞·法蘭克林一樣,把歡樂散播給大家。如此,一來符合母親的「期待」,當一個帶給大家歡樂的人。二來,他同時也可以被看見、得到世人的認同。

現實世界的他,如此卑微、低賤,像過街的老鼠、像牆角的蟑螂,可以任由他人理所當然地踐踏、蹂躪。

每晚,他與母親一起收看他莫瑞的脫口秀,這算是他們悲苦生活中的一點慰藉,也是「唯一娛樂」。當然,這也是「麻痺」痛苦最好方法。就像很多空虛痛苦的人都會追劇一樣。

他的母親,是一個活在「幻想」中的人。她寫信給慈善家富翁湯瑪斯·韋恩,並每天期待能收到他的回信。母親並告訴亞瑟,他,就是他的父親。而且認為「他一定會來解救我們的」。

有其母、必有其子。亞瑟的幻覺、不亞於母親。他幻想著:有一天,我會成為最受歡迎的脫口秀主持人,我會參加莫瑞的脫口秀受到賞識,然後被莫瑞像慈父一般擁抱著,還有,我與同層公寓的單親媽媽蘇菲正在戀愛中

打破幻相,才是療癒的開始

後來,亞瑟跑到湯瑪斯·韋恩的豪宅,想去找爸爸。他不是要他的錢,他是要他的愛。但湯瑪斯·韋恩告訴亞瑟,「你的母親確實曾在我這兒工作,但年輕時她患有幻想症,我就把她送進精神療養院了。至於你、你根本不是我的兒子,你是你母親領養來的,而且小時候還遭受到她的同居人嚴重虐待。」

天啊,這個「版本」跟母親的版本完全不一樣。他迷惑了。

為了求證,他跑到母親30年前住的精神療養院查母親病例檔案,果然,證實了湯瑪斯·韋恩的說法。他大大崩潰了。

他的家、他的母愛,原來全都是幻相。

原來,原來,我所有的苦痛都是這個喚我為happy的養母一手造成。原來,一切都是「謊言」。跟我一生相依為命的母親、其實是我的養母,而且她根本沒愛過我,在小時候她還跟著同居人一起虐待我。

此刻,他終於理解:為什麼從小養母要他笑、就算被虐待也不能哭,而這種情緒壓抑與情緒虐待、就是造成他後來得「狂笑病」的原因。

同時,他也發現:自己只是養母的寵物、後來更是照顧她的「工具」,而已。

他的「理想世界」崩潰了。內心的憤怒、無法抑制,最後,他悶死了病床上的母親。

這個悶死,是有意義的,如我書上講的:「我們需要把自己理想中的母親給賜死」,如此我們才能與現實的母親連結。這代表著:他終於有力量、終於不再被母親所「控制」了

現在,他不想笑了,他要生氣、要憤怒。而且,他可以生氣,因為被母親騙了。憤怒之火一旦點燃、就一發不可收拾。他不只殺死了母親,後來,也殺死了他的偶像莫瑞(他一直投射莫瑞為自己理想中的父親),因為莫瑞故意播放他出醜的錄影帶、不斷地羞辱他。

同時,他也殺死了以前的同事藍道,因為他給了他一把槍,事後卻不認帳,陷害他。對所有背叛他的人,他決定,不、再、忍、耐。他決定、要忠於自己的憤怒,他不想再背叛自己。

他「豁出去了」。

然而,就在他「豁出去」,不再當沉默的好人、不再當小丑、不再強顏歡笑,開始反擊、開始把內心的憤怒暴發出去時,他卻意外地、成了人民反抗強權的英雄。

就在他開始做自己的此刻,他終於「被看見了」。

或許,有人會質疑,這部電影會不會太鼓勵暴力、鼓勵犯罪了?就如同電影導演菲利普斯接受宣傳訪問時所說的:「這部電影講的是缺愛、童年創傷和遺失同情心的世界,我認為人們是能夠理解這個訊息的。

我同意,「缺乏愛」才是暴力的根源,同時,也是這部電影最想說的重點。


資料來源: https://health.businessweekly.com.tw/AArticle.aspx?id=ARTL003000420

責任編輯:呂宇真
核稿編輯:葛林

文章標籤

taiwanholding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出道已超過20年的演員丁寧,儘管曾出演許多作品,但大家對她的印象卻僅止於通告藝人,直到演出國片《幸福城市》中的王姐一角,獲得第55屆金馬獎最佳女配角,才以「演員」的身分為人所知,就此奠定演員地位,迎來事業高峰。然而,丁寧的現實生活,亦如王姐般充滿跌宕,曾有一段時間,她認為自己都活在地獄之中......

 

我的確受了傷,但我需要透過這些傷來學習我生命的功課,這是屬於我的功課。 "

 

電影裡的王姐,穿著一襲緊身亮片洋裝,搭上搶眼的紅色西裝外套,還未開口,強勢的外型已先吸引觀眾的眼球。鏡頭接著緩緩帶到王姐的細部特寫,睥睨一切的眼神、臉上的紅唇、手指上的紅指甲以及手中即使吃麵都未放下的菸,幾個畫面,便勾勒出王姐剛毅、充滿江湖味的形象。

不少人認為,王姐渾然天成的霸氣和丁寧的個性有某種程度的相似。或許是生長於鄉下的關係,丁寧對於黑道「喬事」並不陌生,家裡樓下的理容院更提供按摩與性服務,她很早就知曉恩客與房內「姐姐」們的關係,在江湖裡成長的丁寧,亦不諱言王姐這個角色,和她本人的特質有些接近。

然而相似的兩人,卻迎來截然不同的命運。王姐到過世之前,都沒有機會聽兒子喊她一聲「媽」,一個人躺在警車上孤零零的死去。丁寧則是被家人兒女環繞,生活圓滿,但只有她自己知道,36歲以前的人生,其實離地獄只有一步之遙。

家中負債千萬、爺爺酒後家暴 

究竟是從何時開始世界對丁寧而言宛如煉獄?一切得從她和爺爺一起生活的故事開始講起。丁寧國中時,父母欠下高達2千多萬的債務,為了還債只好前往南部另尋出路,將孩子託付給爺爺照顧。

但他們不清楚平時木訥安靜的爺爺,在喝了酒以後,會性情大變,暴力成為爺爺與孩子們間唯一的語言,「家裡的小孩彷彿都變成他的敵人,」丁寧毫不諱言地說。那時候的她和王姐一樣,為了生存只好不斷逃跑,逃離被爺爺毒打的命運。

她對爺爺的愛複雜又矛盾,他既是至親,卻又是傷害她們的兇手,這樣衝突的情緒多少讓丁寧無所適從,但她沒有恨過爺爺,她透露:「爺爺在日治時代是一名警察,光復後則被誣陷收賄,為此坐了牢,出獄後就變了一個人,我們知道他的經歷,所以能夠體諒。」

然而這份理解,卻沒有改變受暴的困境,「有一次,爺爺拿著柴刀劈開了近15公分厚的木門,那時我跟弟弟就躲在那扇門的房間裡,我們只能邊發抖邊哭,因為真的沒有路,」她坦言,那是她離死亡最近的一次,「我真的以為我會死在那天。」

家暴陰影瓦解對世界的信任

爺爺造成的陰影,在丁寧成長過程裡始終揮之不去。爺爺帶給她的,不只是落在身上的拳頭,更多的是對世界的恐懼,她以為外面的世界就和家裡一樣,都被黑影所壟罩。即使長大後的她看遍心靈成長的書籍,並照書中的方法去運動、要樂觀地面對世界,但在她的內心深處,當年那個躲在門後面的小女孩,仍舊在黑暗中瑟瑟發抖。

「我不信任任何人、不相信世界,我更不信任自己能過好的人生,我更不相信世界上有人會愛我,因為就連我都不愛自己,我永遠處在害怕與黑暗之下,這就是我的人生。」丁寧的每一句話都鏗鏘有力,道盡她對生命的質疑。

內在所缺乏的東西,她透過外在力量來補,在36歲前,她藉由重訓,來鍛鍊自己身上的每一寸肌肉,藉此證明她的堅強與勇敢。直到某次的瑜伽課,她所自豪的力量兵敗如山倒,「在做某一個髖關節動作時,我突然感受到一個非常深層的恐懼,讓我不停的掉眼淚,我覺得自己像是神經病,竟然做瑜伽做到哭,當時的我很慌張,因為我太不熟悉失控的感覺,在那之前我的生命狀態一直在我控制內,我知道什麼時候要堅強、要撐住、要努力,這些都是我可以控制的,但那時候我發現我沒辦法控制恐懼,它們就像海浪一樣撲上來。」

那時的她才知道,她以為自己忘記的、拋下的過去,原來身體一直都記得。

心裡的傷,用瑜伽和諮商來修復

「我很害怕地問老師:『我要繼續這樣痛苦下去嗎?』,老師卻告訴我要去迎接所有撲上來的感覺,透過呼吸去接受它們,用現在的力量去療癒過去的痛苦。」從那天起,丁寧再也沒去健身房,開始認真的上瑜伽。

瑜伽就像一面鏡子,每次的伸展都誠實映照出丁寧內在的恐懼和傷口,但她仍舊處於痛苦之中,尤其是成年之後的每一段戀愛關係,也不斷反映著她童年遭遇的創傷與痛苦。她質問自己:「為何我每次談戀愛都遇到同樣的瓶頸?我的人生難道就一直停在這裡打轉嗎?」

她坦言,那時覺得快要活不下去,覺得自己的每一步都像踩在地獄。

在朋友的建議下,她決定進行諮商,「開始諮商時,第一個出現在眼前的就是我爺爺,」緊接著是其餘的家人,「我一直想逃離這個家,所以我把這些關係都切斷,假裝沒發生過任何事,我的確重生了,但我還是活得很悲哀。」諮商就像針線,一針針縫補她努力想拋開的過去,直到與家人和解。

與家人和解,學會如何愛與被愛

諮商結束後,丁寧撥了通電話給媽媽,告訴她諮商的內容,以及媽媽虧欠他們什麼,媽媽則回:「事情都過去了,不要再哭了。」「但過去的事一樣傷害了我們,我不是要責備你們,我是希望我們能一起面對這件事,你必須承認這件事真的傷害了你的孩子。我的確受了傷,但我需要透過這些傷來學習我生命的功課,這是屬於我的功課,不是你的錯,所以不要再做任何事情來彌補我們,我們就一起接受、一起放下。」電話那頭,丁寧第一次向媽媽說出自己內心真實的感受。

她也嘗試和已逝世的爺爺進行和解,希望放下爺爺帶給她的苦痛。當她透過諮商修復了與家人的關係後,她發現自己漸漸懂得如何愛人與被愛,「以前會努力表現,證明自己值得被對方愛,但媽媽讓我相信,愛不需要任何條件或證明。」提起愛,丁寧滿是笑容。

2010年,丁寧嫁給了美國籍先生馬修,現在育有三個混血兒女,瑜伽與諮商教會她坦然接受自己的好與不好,所以每當她覺得自己做得不好的時候,她會向孩子、向先生道歉,並承認自己犯了錯,當她情緒不好時,她也會向身邊的人示弱,不再硬撐。

人不須完美,只需完整

走過家人的和解之路,當丁寧為人母親後,她也亟欲擺脫「完美母親」標籤。她認為,追求完美會逼自己進入某一種痛苦,時時拿別人的看法來鞭策自己,會讓自己處在崩潰的邊緣,相反的,她不再要求自己不能犯錯、不能有缺點,對她來說,缺點與優點一樣珍貴且特別,她要將眼光放回自己身上:「我能看見自己的壞脾氣、缺點與優點,而我也能完全的接受它們、接納所有的一切,我覺得這樣的我很完整。」

「人生是我自己的,我不要落入別人的圈套裡。如果我今天就只能夠讓小孩吃超商,那就去吃,我就是想把時間拿來做瑜伽、我今天就想去洗頭,那就把小孩丟給老公,我好輕鬆!」從丁寧的身上,幾乎看不到身為母親的限制與框架。

藉由修復自己的傷痛與親人的關係,丁寧有機會面對以前的傷痛、有機會去愛人,並從中獲得力量去擁抱她曾極力逃避的經歷與缺點,從一個破碎的個體,慢慢完整,正如她親自寫下的:「我們是人不是神,不需要完美,只要完整。」


資料來源:https://pse.is/F36ZC

作者: 黃怡菁 (親子天下)

taiwanholding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們從小到大被環境或周遭的人灌輸的一些概念,會成為我們性格的一部分,成為一種信念。當我們成年後,有能力擁有一個自己可以隨意佈置的居所時,這些信念就會以具象的方式呈現在自己的家屋裡面。

 

大約從十二三歲開始,我就染上了買書癖,尤其是入社會工作之後,有了經濟自主能力,每週若是不去誠品書店拎幾本書回來,日子好像很難過似的。
 
通常,我買的書內容都比較理性,平和,這麼多年來只有一本書,光看書名就很讓我感到很驚悚,那是在公元兩千年出版的《家屋,自我的一面鏡子》。這本書名會嚇我一跳的原因是:我想到我的居所……天哪!如果它是我的一面鏡子,那……我的問題可就大了!
 
我要怎樣來描述我的家屋呢?最簡單且直接的說法是:「它幾乎從來沒有整齊過」、「在我的家裡,什麼都有,但是需要用到的時候,我散盡家財買來的東西卻一個都找不到」。
 
我常常這樣自嘲:「我的家裡充滿了昂貴的垃圾。」說它們是垃圾,不是它們本身沒有價值,而是
缺乏秩序的儲藏方式,造成永無止境的「找不到」,擁有或不擁有變得無差別,而我因為懶得找,就立馬會去再買一個同樣的東西。

若干時日之後,就會發現自己有七把剪刀,好幾本同樣的書,不適用的包包,或是一個幾乎不開伙煮飯的人,竟然有十包以上的白米……
 
在《家屋,自我的一面鏡子》書中反覆提到的一件事,就是:
我們從小到大被環境或周遭的人灌輸的一些概念,會成為我們性格的一部分,成為一種信念。當我們成年後,有能力擁有一個自己可以隨意佈置的居所時,這些信念就會以具象的方式呈現在自己的家屋裡面。下面我可以舉幾個自己的例子,跟大家分享。
 
就說買書吧,我為何要無止境的買滿坑滿谷的書呢?因為我有「知識焦慮症」。
 
我小時候住在屏東,那裡升學率跟都會區有落差,很多望子(女)成龍成鳳的父母,大約在孩子小學畢業之後,就會送他們到大都市去唸中學了,野心大一點的直接到台北,距離最近的也會去高雄吧,我家當時沒有那麼多錢供應我去外地唸中學,必須留在屏東,但父母仍希望我可以考上公立大學。
 
因此,我最常聽到的是:「你要格外的努力讀書,才有本錢跟人家拼啊。」彷彿書本關係到我整個的前途命運,擁有它,吞下它們,就多了一層保障。
 
唸完研究所,入社會後,我從事了媒體工作,每個禮拜都要產出新的節目,「吸取新知」再度成為我吃飯的本事,深怕自己漏掉了那些重要的資訊,做出來的報導不夠專業,不夠新穎,會被這競爭激烈的產業淘汰。擁有知識的象徵物—書籍,像是成為一種癮頭,不按時吸兩口,生活將難以為繼。

我那整屋子的書訴說著,我靠知識取得安全感。即便我只是買來擺著,有至少一半的書從來沒打開看過。
 
書籍本身並不會造成家屋內的混亂,亂的原因是:「不願受規範,不願時時物歸原處。」覺得,「人活在世界上,別人立的規矩已經夠多了,何必在自己家裡還要守那麼多規矩?為什麼我在自己家裡還不能隨心所欲?!」
 
所以,我的書除了會出現在書櫃裡,還會出現在每個桌上、地板上、洗手間的置物架、菜籃裡、某些鞋子上、狗屋的屋頂上……
 
除了書籍,還有一些跟媒體工作者專業有關的物品,像是CDDVD、各類文具,紙張,顏料等。大致也是比照書籍的處理方式辦理,大量地擁有,毫無章法的放置。
 
最近幾年,我開始用電腦繪圖,曾經所費不貲買的各類顏料,至今不知如何處置,也因為懷念那段習畫時間的自己,所以,這些顏料既捨不得送人,更不捨得丟棄,就這樣……囤積著。
 
 

在剛才這段描述中,我至少可以歸納出幾個重點,我看見家屋,怎樣成為我的鏡子。
 

▍第一個是:自我概念,價值觀,排列出那件事情是最重要的
 
以我來說,要出類拔萃,要有競爭力是最重要的;方法是讀書,或是擁有書,把知識消化後做成節目。這些信念,是我2050歲的主要目標。
 

▍第二個是:隱藏於心中的叛逆
 
我在外頭是個不惹是生非的人,因為我不想承擔惹是生非的後果,但在家裡,嘿嘿,那真是「老娘愛怎樣就怎樣!」這種隱藏的叛逆甚至讓我排拒婚姻,因為不想在自己家裡還要配合任何人。
 

▍第三個是:前面兩個加起來,既想要有能力又要自由,但得到的,卻是極度的不自由
 
「什麼都有卻什麼都找不到」的混亂,常讓我陷於自我厭惡中,當我氣急敗壞的尋找某顆藥丸、某份文件,或某雙不成對的襪子時,我會聽到我對自己惡狠狠地說:「我真的受夠你了!」
 
家屋,是自我的一面鏡子,如果有人剛好在我整理好的時後來看我,看到我的書,我的畫,我的音樂和樂器,他可能會覺得這屋子的主人是個知識豐富,有藝術氣息的風雅之士。
 
那……可能是我的一小部份,如果看到的是幾乎沒有讀完的書,已經放乾了的顏料.,某些已經擺到發霉的CD,那這個家屋反映出來的就是個充滿昂貴廢物的心靈了。這樣的心靈著實令我想逃離,就像我有時必須逃離我的居所,出去透透氣。

 

最近,我那綿延半世紀的的「書籍文具成癮症」」得到了一個非我所願的解藥。
 
我年紀大了,視力大不如前,看書的速度是以往的十分之一吧,改用電腦繪圖,視力也難承受長時間使用3c產品。
 
漸漸地,我買書買畫具文具的興致降低很多,我也覺得很多大部頭的書,在我有生之年不會再看,更重要的理由是,我已經退休,不再需要事事出類拔萃,我已經「夠好了」。
 
很多過去霸著刷成就感的東西,不再難捨,我期望我未來的家屋,清清爽爽。多些空間給生活、給人,而不是給「物品」。
 
我希望有朝一日,當我結束塵世之旅,來替我整理後事的人會莞爾一笑說:「這位老人家真的很貼心,屋子裡一點廢物都沒有,一點困擾都不留給別人。」那我就成了一個真正友善的人了。


資料來源: https://www.ilong-termcare.com/Article/Detail/3251

作者: 王漪

taiwanholding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因為寫文章的關係,會有一些多年未見的老友再度連繫上,吳大哥就是其中一位。

 

我剛從學校畢業的幾年,接過電視節目的編劇來寫,他是製作人,在電視只有三台時代,吳大哥的收入驚人,很早就賺夠錢,全家移民加拿大,也就斷了音訊。直至上周他來敲我的FB,我才意外發現他悄悄回國了,而且居然想要再找工作。

「我知道你在人力銀行工作,你看看我可以做什麼事呢?」67歲還要到處謀職

我在心底暗暗一驚,吳大哥不是家財萬貫,怎麼會需要再出來謀職呢?更何況他都已經67歲,幾乎是沒有企業會錄用如此高齡的長者,於是我明白的跟吳大哥說,唯一的辦法就是創業。誰知道他回答,沒有資金可以創業,通通被老婆玩期貨給玩沒了,千金散盡,一貧如洗,眼前還有幾十年的日子不知道要怎麼過下去。

心裡不禁飄過一絲悲涼,都這麼一把年紀,逼近七十古來稀,還要為三餐溫飽愁苦與奔走,令人心疼。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原來吳大嫂在家閒著沒事,一些理財專員搭著姊妹淘這一條人脈找上門,要她買這買那,後來進一步牽線做期貨,結果做到傾家蕩產,不可收拾。聽得我焦急萬分,不過也一籌莫展,想不出吳大哥還能找什麼事來做,只得問起他的兒女能不能擔負奉養的責任,他卻是坦率的直言,自己沒有養兒防老的觀念!

「養老是每個人自己的責任,父母不能成為兒女的負擔,他們各有家庭,照顧兒女都來不及,上一代是顧不了的,這一點我相當通情達理,完全不能責怪他們。」

還是我印象中的吳大哥,寧願自己多付出或吃苦,也不願意麻煩別人,即使是自己的兒女。不過也是句句實話,當兒女的經濟能力有限時,一般而言,一定是優先將資源撥給成長中的下一代,至於已經進入老年期的父母則擺在相對其次的位置,這個現實面是所有年老父母都要心裡通透明白的。

罹患憂鬱症,教會她這件事

吳大哥這個事件,在很多家庭都上演過,問題出在家裡總有一個人是膽子大、愛冒險,會去創業或投資,其中創業還會大張旗鼓,人盡皆知,至於投資則不少是一個人靜悄悄的暗著來,一旦投資不利,爆發開來,都是不得了的財務黑洞,把全家人的未來全部拖垮,可是事先另一半完全被蒙在鼓裡,連勸說都沒有機會!

這是因為中年之後,很多人擔心退休後,沒有收入,便拿房子貸款或領出存款,想要最後一搏掙點錢,老來安逸的過日子。可是,理財存在著風險,當槓桿操作失衡,極有可能賠光老本,債台高築,嚴重影響到餘生,以悲慘坐收。因此,除了設定資金防火線及投資停損點外,夫妻之間的金錢切割清楚也非常重要,最好能事先約定財產分別制。

好友Leslie是另一個例子,她是年輕時經過慘痛教訓,中年後就懂得勇敢和家人切割金錢。今年70歲的她,還活躍在商場中,有一次我問她何時退休,她不僅愣住,還反問我:「什麼退休?」從她的反應,我才驚訝的發現,原來退休這個選項從來未出現在Leslie的生涯布局裡,足以想見她有多麼熱愛事業!為了維護事業的完整性,30多歲時甚至不幸罹患憂鬱症多年,而糾結的對象竟然是一生至愛的父親!

Leslie聰明優秀,大學畢業後前往美國留學,因為不慎錯過新學期的開始,第一年不得不旁聽,就在這時候,台灣的貿易開始熱絡起來,於是她一邊上學一邊做進出口,站在浪頭上,Leslie做得有聲有色,賺到今日價值十多億台幣的資產。不過她堅持把書念完,便將台灣的公司交給最信賴的父親經營。

幾年之後,Leslie拿到博士學位回國,發現掌印的父親偷偷將股權的比例做了篡改,讓Leslie大為震驚,無法接受最敬愛的父親竟然會詐取她的財產,身心大為崩潰,憂鬱症悄然掩至。為此,Leslie不斷的上各式心靈課程,想要找到療癒一途,有一天終於能夠和父親重新啟動對話,把她的不滿傾倒而出。父親這才知道傷害女兒至深,不僅表達歉意,也娓娓道來當時之所以會這麼做的原因。

做好金錢切割,是愛的保證

「我一直覺得妳是家裡最有才能,也最慷慨的孩子,而我在台灣為公司盡心盡力,理當多拿一些股份,便認為妳一定會大方的給我才是。」

「而且,在兄弟姊妹中,妳受到的栽培最多,他們都抱怨我偏心,因此我就認為可以從公司這兒多得到一些金錢上的回報。」

在和父親大和解之後,Leslie學到一生最重要的教訓,家人是世界上最親愛的人,更要做好金錢切割,感情回歸感情,金錢回歸金錢,各自獨立,不摻雜,不踩線,分際清楚,誰也不會成為誰的負擔,反而感情長遠,生活寧靜。

因此到了40歲結婚時,對象是外籍人士,兩人各有事業,而經營事業是有風險的,於是Leslie主動提出在婚前立好財產協議書,各自保有所有權與管理權,你的錢是你的錢,我的錢是我的錢,家庭的花用依照項目各別支出。當一方要增資時,不必諮詢另一方的意見,自負其責,一旦經營失利,債務大火也不會延燒到另一方。

就這樣,極其難得的,兩人婚後從未為金錢爭吵過,感情和樂,今年二月還舉辦派對,高調曬恩愛,邀請親友大肆慶祝結婚30周年紀念。Leslie有感而發的道出姻美滿的真諦:

「沒有金錢的考驗,才可以專心經營老伴關係。」

每一場戀愛的終結,都是走向現實的驚濤駭浪,而金錢是其中最危險的暗礁。金錢處理得當,是中年以後的重要一課,才不會落得兩鬢花白還要辛勤工作以求溫飽,也不致讓人走到人生盡頭,慨嘆這一生很不值。因此,親愛的,就是因為愛你,談錢為的是不傷感情,夫妻做好財產分別制,起碼維護住安身終老的最後堡壘。


資料來源 : https://club.commonhealth.com.tw/article/744?&utm_source=line&utm_medium=social&utm_campaign=push

作者 / 洪雪珍  文章出處 / 大人の社團

taiwanholding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心中沒有讚美的詞句,很多時候是因為過往經歷中沒有太多被讚美的經驗,在我們心中「被鞭策」的語句很多,「被肯定」的詞句卻很少。

/康思云
 

從小,我就以「身為建築師的女兒」為榮,一方面是因為爸爸坐在圖桌前深思的樣子很有藝術家的魅力,另一方面則是因為班上沒有其他同學的父母跟我爸的職業一樣,帶來一種「我很特別」的感覺。有一次,爸爸帶回家一張圖紙請我塗色,那是他們正在設計的建案。
 

年僅六、七歲的我,把一棟雄偉的大樓塗成了淺綠色和粉紅色相間的夢幻房子,很得意的還給爸爸。爸爸看了眼睛一亮,說:「我手下的建築師沒有一個用妳這樣的顏色!」,一邊露出了讚賞的表情。
 

雖然後來爸爸的設計圖仍用了別的色彩,但這個回憶卻深印在我心中,爸爸的回應其實只是描述了一個事實,卻加深了「我很特別」的信念,也使我認定自己很有藝術天份。
事隔多年,如今我以「用藝術服務老年人」作為我的志業,也訓練一群專業助人者運用藝術來協助年長者統整自己的生命、設計美好的老年。

 

在培訓學生的過程中,常被問到:「要怎麼欣賞老人的作品?」、「要怎麼讚美到對方的心坎裡?」、「我的讚美要如何正中紅心?」,表達讚美的實際演練中,也常有學員苦於詞彙有限,除了「你好棒」、「好漂亮」、「有進步哦」等籠統的句子外,不知還能怎麼表達。
 
心中沒有讚美的詞句,很多時候是因為過往經歷中沒有太多被讚美的經驗,在我們心中「被鞭策」的語句很多,「被肯定」的詞句卻很少。當自己或身旁的人犯錯、失敗時,腦海中馬上出現上百句批評和責備的句子,而當我們面對成功時,卻有點陌生於接受肯定和褒獎。
 
然而,若閉上眼回想兒時一個被讚美的經驗,幾乎每個人都會嘴角露出微笑,甚至眼角泛著淚光。因為那段記憶彷彿被加上了美麗的光暈,一景一物、一字一句,還有當時內心的雀躍和欣喜,是那麼的清晰。


現代心理學之父威廉·詹姆士曾說:「人類內心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這份肯定不需要華麗的詞藻、誇張的表情,有時只需要細細地表達「我注視著你」以及「我看見的你」。
 
當看見朋友換了一個新髮型,除了「換髮型了,變年輕了哦!」之外,可以說得仔細些:「你把分邊的劉海改成了妹妹頭,頭頂的髮量感覺增加了;之前的長直髮剪短了、燙捲了,這個捲度剛剛好,增加了浪漫的感覺…」,當朋友聽見你如此仔細地描述他的新髮型,也感覺到自己很重要。
 
同事穿了新衣,也不要再以「好看」一語帶過,花一分鐘好好欣賞、描述一下衣服的顏色和樣式,讓對方感覺到自己的改變被注意到、被肯定。

好的讚美,存在於仔細觀看的雙眼、用心聆聽的心裡。從此刻開始,別再苦惱於「字庫不足」而錯過了讚美的時機,用真誠的字句傳達所見所感,讓對方被看見、被聽見,就是最好的讚美


資料來源   https://www.ilong-termcare.com/Article/Detail/3220

taiwanholding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個年僅20歲的埃及青年,製作的4分鐘微電影 The Other Pair,沒有一句台詞,卻感動了世界上不同文化種族的人,獲埃及盧克索LUXOR電影獎。


它告誡了我們:貧苦時該堅守什麼,富有時該如何做,沒有一句說教,卻勝過無數句說教,非常感人!

 

影片連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OFNuGzwAFs&feature=youtu.be

 

taiwanholding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曾經的我,以為自己很會勤儉持家。買衣服送的扣子、網購的軟尺、橡皮圈、便利貼之類的贈品,我都想著也許哪天會用得上,於是收進了抽屜,一放就再也沒拿出來過。

買了新的東西,舊的又沒有及時處理,所以家裡東西越來越多,心情也越來越壓抑。我曾經也一度認為是家裡不夠地方收納,於是買了一個又一個收納箱包,煞費苦心地花了大把時間整理,我一直以為家裡東西多又雜亂,僅僅是因為沒有整理好。  直到後來我後來知道了一種病叫「囤積症」,才知道自己原來不是勤儉持家,而是有病。

 

 「不用的東西,充滿了咒語般束縛的能量。」

「這些在居住環境裡放了好幾個月,甚至放了好幾年的東西,只不過因為不是生鮮食品,所以才沒有爛掉。但是如果從機能上來說,它們早已經腐爛了。置身於這樣的環境中,就幾乎等於是住在一個垃圾暫放室。」

住在一個充滿了咒語般束縛能量的垃圾暫放室,人怎麼會感覺心情舒暢呢?可是,為什麼要把這些「垃圾」扔掉這麼困難呢?

 

 扔不掉東西的人,可以分為三種。

一是逃避現實型。

沒時間待在家裡,也沒辦法收拾屋子。找各種各樣的事讓自己忙碌起來。反正家裡亂七八糟也更加不想待在家裡了。

二是執著過去型。

過去的東西非收著留著當寶貝,留戀過去的幸福時光。

三是擔憂未來型。

囤的東西主要為將來不知何時會發生的事情著想。才發現曾經的自己,既執著於回不去的過去,又焦慮於不可知的未來,總之就是成功地讓自己沒有全心全意地活在當下。

 

有病就得治,先是從源頭上控制買買買。

這個對大多數女人來說還是有些困難的,特別是對衣服、鞋包、護膚品之類的東西。現在我會克制一下,護膚品真的快用完了再買,衣服買一件進來同時也要清一件出去。實在買了不合適又不能退的,轉賣或送人都可以。

還有個辦法就是,買之前放購物車冷靜幾天,如果過些天再看還很喜歡就買,我發現有些東西過些天再看,已經看不對眼了。除了控制好不隨便買買買,也要對現有的物品進行扔扔扔。

 先是對那些絕對不會用到的、也沒有多少利用價值的東西下手,通通打好包放到樓道垃圾箱,任憑住宅區保潔阿姨處置。比如那些小贈品、備用扣之類的。過期的報刊雜誌、壞的家電,也都整理出來,叫回收人員上門收走。

不再適合的東西,再喜歡也要放手。

能送人的送人,能捐贈的捐贈。有件我很喜歡的連衣裙,當時剛生完孩子,只能穿加大碼。第一次穿去上班時有一個同事也非常喜歡,又不好意思買跟我一樣的。後來沒多久我體重就輕了一個碼,穿著有些寬大,於是委婉地表示想把裙子送給同事,希望她別嫌棄。

沒想到她特別喜歡,後來還經常穿著來上班。其他S碼的衣裙,想著即使身材恢復了,那些款式和花色也不再適合我的年齡。果斷送給了弟弟的女朋友,她覺得看得上眼的,都讓她挑走。還有一些冬天的保暖衣物之類,打包寄給有需要的山區。

 

 丟並不等於浪費

至於那些代表過去的物品,像相冊、獎章這些,可以是必須的紀念品之外,其他都可以扔掉。要知道一些經年累月的東西,是會散發出一些陳舊的霉味,一年一年下來,這樣的東西積多了,家裡的氣場就跟博物館一樣了。

這裡的「扔」是清理的意思,但絕不意味著必須浪費。

我本人是堅決反對浪費的,我還是主張物盡其用。有時家裡吃剩的麵包都會帶孩子到住宅區去餵魚不光家裡雜亂的東西少了很多,竟然自己心裡也舒暢多了。不要以為光現實中囤積這些用不上的東西的毛病得治。

 

囤積症還會以其他方式出現。

微信收藏夾裡存滿了各種文章,當初只看了開頭覺得好就收起來,想等哪天有空再看卻再沒看過。手機上下載了各種好用的APP,結果除了佔用內存後來都沒怎麼發揮過作用。

聽說還有囤人脈的,三教九流的人都結交應酬,只怕將來有一天會對自己有幫助。

 但實際上,真正需要幫助時,這些交情不深的人他未必會幫你,而且你也不想去找他。這些,本可以都「扔」了的。但是收藏夾裡的文章還是沒刪,手機APP也沒卸載,那些交往不深的人還在微信裡,不備註的話對方換個頭像暱稱都不知道是誰。一般的囤積行為並不是什麼嚴重的心理疾病,但多少都表現了這個人過於焦慮未來,或者迷戀過去,長此以往,對人的身心健康肯定會有影響的。

 

什麼都想得到的人,最終什麼都得不到。

清理掉一些家裡用不上的東西,換回一個舒適整潔的居家環境,讓每次回到家的感覺更美好。

清理掉一些無用的社交,讓每段關係都脈絡分明,再好好維護,讓情感世界更堅定更有溫度。

清理掉一些心頭雜念,讓自己輕裝上陣地面對生活,每天保持身心愉悅,過好當下的每分每秒。畢竟,過去回不去,將來還未來,只有當下,才是我們能把握住的。

 

文章來源:https://www.cmoney.tw/notes/note-detail.aspx?nid=149430&utm_source=line&utm_medium=push&utm_term=other&utm_campaign=%E7%B6%B2%E8%AA%8C%E7%B5%84_%E9%A1%8C%E6%9D%90_%E6%88%90%E9%95%B7

撰文者:網路文章分享

 

文章標籤

taiwanholding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