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洪毓琪    2021-05-20

新冠疫情持續延燒!隨著本土確診人數屢創新高,不少民眾跟著繃緊神經,只要稍微咳嗽、感覺喉嚨不舒服,就懷疑自己中鏢。一張圖讓你看懂新冠肺炎、流感、感冒的差異。

究竟民眾出現哪些症狀要特別當心?過去所知的嗅味覺異常、發燒等症狀,還能做為檢視染疫與否的依據嗎?

病毒已進入社區、旅遊史難做評斷依據

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感染科主任廖嘉宏表示,新冠肺炎和感冒、流感最大的差異,在於新冠肺炎的症狀分布範圍相當廣泛。一旦感染從無症狀到輕症、重症都有可能,嚴重時更可能引起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甚至需要使用葉克膜。

也就是因為這樣的特殊性,導致新冠肺炎不容易被辨別。

過去台灣醫界在篩檢、防疫上,主要以接觸史、旅遊史來做為評斷標準。但現在病毒已進到台灣社區,很難再單純透過接觸史、旅遊史(TOCC)來斷定民眾有無感染可能性。

所以,現階段只能透過在疫區進行比較大量的快篩,來看看人流陽性的狀況。而根據目前篩檢結果,板橋的陽性率落在5%左右,而萬華則相較於前些天的10%,降至3%左右。

現階段確診者80%屬輕症、無症狀感染

不過,隨著陽性篩檢率的提高,加上國內確診人數屢創新高、愈來愈多縣市出現確診者,也讓不少民眾因而萌生擔憂,害怕自己不小心染疫了卻不自覺。

廖嘉宏表示,對於民眾的憂慮他能理解。因為現有數據顯示,現階段國內確診者中,有高達80%是輕症或無症狀感染者。雖然相關單位沒有正式公布無症狀或輕症的比例,但他相信比例應該不低。

一張圖看懂,新冠肺炎、流感、感冒症狀差異

既然如此,到底感染新冠肺炎可能產生哪些症狀?和流感、一般感冒又有哪些差異呢?

廖嘉宏表示,新冠肺炎很特別的點,在於它的症狀表現分布非常的廣泛,可以從無症狀到相當嚴重都有可能,所以才會造成判斷上的困難,需要透過篩檢來確認。

以台灣過去統計數據(尚未發生大規模爆發的資料)來看,可知新冠肺炎確診者中,出現發燒症狀大約僅有20~30%,有咳嗽症狀的則在30%左右。

至於,嗅味覺異常部分,他提到過去台灣新冠肺炎確診者多感染歐洲株,且總確診者只有1000多例、境外確診數仍大於本土病例時的數據。當時確診患者中出現嗅覺異常約佔10%左右,而味覺異常大概有8~9%。

但現在的確診者多感染英國變異株,出現嗅味覺異常症狀的比例,明顯已大幅下降!

所以從症狀發生頻率來看,相較於流感、一般性感冒,只能夠說偶爾會見到,新冠肺炎確診者出現發燒、咳嗽、喉嚨痛、頭痛的症狀,大部分都還是以輕症表現較多。

至於,流感則是以發燒、呼吸道症狀(咳嗽、流鼻水、鼻塞、喉嚨痛)、全身性症狀(頭痛、全身痠痛、疲倦/全身虛弱無力)等三大症狀較為常見。

所以,當患者出現上述三大症狀,一般醫界多會判定有比較高的機率是罹患流感。而一般感冒的話,通常只會出現上面的1~2個症狀。

《新冠肺炎、流感、感冒,症狀差異圖》 

製作/洪毓琪圖/製作/洪毓琪

新冠肺炎重症率不低!10%可成肺炎、死亡率高達1%

但有一點要提醒的是,新冠肺炎比較特別的是,它重症的比例也不少!廖嘉宏指出,新冠肺炎確診中,有10%可能發展到肺炎;而流感跟感冒要進展到肺炎機率相當的低,幾乎是千分之幾、萬分之幾的比例。

另外,新冠肺炎感染者中,甚至有6%左右會出現呼吸窘迫症候群,且死亡率也有1%左右,皆遠比流感、感冒來的高。也正因為其症狀分布廣泛,所以在預防和預測上變的這麼困難。

小心新冠重症前兆!這些情況應速通報1922

所以,雖然在醫療資源有限下,目前指揮中心多鼓勵輕症確診者先待在家中等候通知,再安排進到加強版集中檢疫所隔離。廖嘉宏仍提醒,民眾在家除採取一人一室原則、勤洗手、戴口罩,做好居家環境消毒、清潔,加強與家人間的防護措施外。

輕症者仍應多注意自己的身體狀況!因為臨床發現,新冠肺炎確診者會演變成肺炎大概都是病程進入到第二週,也就是感染後第7、第8天左右。

因此,如果民眾出現高燒不退、會喘、胸口會悶、會痛,意識不清及皮膚或嘴唇或指甲床發青等症狀出現,就要小心這是演變成肺炎的重症前兆!應立即通報1922,或撥打119求助。


資料來源: https://www.gvm.com.tw/article/79645?utm_source=line&utm_medium=social&utm_content=GV_banner&utm_campaign=daily

文章標籤

taiwanholding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隔離病房的醫護人員,其實每天都會和COVID19 群魔混在一起,環境非常險峻,科學家發現一般隔離病房和重症隔離病房,到處都有可能是污染源,有些還汚染跑到了隔離病房之外呢!

 

隔離病房的環境污染

1.空氣

重症隔離病COVID19 陽性率:35%
一般隔離病COVID19 陽性率:12.5%

2.空調

重症隔離病COVID19 陽性率:66.7%
一般隔離病COVID19 陽性率::8.3%

3.空間

排風囗處COVID19 陽性率:35.7%:
病室內COVID19 陽性率:44.4%
醫生值班室內COVID19 陽性率:12.5 %

 

隔離病房的物品污染

在重症隔離病房 最易污染,最髒的就是:電腦滑鼠?️、鍵盤...電腦設備了

1.電腦設備COVID19 陽性率:75%

在一般隔離病房  最易污染,最髒的也是:電腦滑鼠、鍵盤.

2.垃圾桶COVID19 陽性率:60 %
3.病床把手COVID19 陽性率:42.9%
4.隔離病房的門把COVID19 陽性率:8.3%
5.囗罩衣物

醫護人員的穿著,也都會被污染!這些包括了囗罩、鞋底 ( 50% ) 、袖子 ( 16.7%),手套⋯⋯

哪裡區域,最容易發生污染?

在隔離病房,我們都會簡單分成「汚染區」,「半汚染區」和「清潔區」

汚染區 : 通常就是病室區,病人治療的地方
半污區:脫下防護裝備的地方
清潔區:離開以上的地方

研究發現,最容易發生醫護人員受汚染的地方就是在「半汚區」,也就是說醫護人員脫下防護裝備,是比穿上防護裝備更危險⋯⋯

義大IT研究人員發現,在半污區的COVID19 陽性率:50%,都比「污染區」還更高呢。

that wanaka tree

在半汚區,也就是在醫護人員脫下防疫裝備,在此處的乾式洗手液,是100%受到汚染的,而這裡的區域,一半的門把都沾滿了COVID19 病毒。

 

圖/摘自黃軒VOCUS

隔離病房外的污染

1. 藥局

國外的研究發現,當對全院的地板做COVID19 的研究,發現藥局的地板,竟然是100%完全被病毒汚染啊!

奇怪?藥局沒有病人,地板上怎麼會都是COVID19 病毒??

後來才想到,鞋底!沒錯啊,早就有文獻資料告知COVID19 病毒?,可以在鞋底活上好幾天!

果然查到一半(50%)曾到隔離病房的醫療人員的鞋底下,都有COVID19 病毒?,原來病毒?是隨這些醫療人員,踩出了隔離病房的。

2.一般病房

國外的文章發現在隔離病房的醫療工作人員,平均得到COVID19 的感染機率是8.3%,而在一般病房工作的醫療人員,得到COVID19 的感染機率是3.4%而已。

進一步分析,不同職別,發現有差別的:

醫師

在隔離病房感染機率是4.4%
在一般病房感染機率是21.4%

護理師

在隔離病房感染機率是10.2%
在一般病房感染機率是3.4%

清潔工

在隔離病房感染機率是10.2%
在一般病房感染機率是0%

在一般病房,清潔工反而最安全的!

在隔離病房,清潔人員 (9.1%) 的感染機率比醫生 (8.0%) 和護理人員 ( 6.3% ) 更高。

在非隔離病房的醫生(21.4%),其發生感染率,是比隔離病房的醫生(4.4%)更高。

就像那位醫生只戴一般外科口罩,因為在非隔離病房,而在案838醫師接觸下,他就容易被汚染到了。

主要可能是在非隔離病房的醫生沒有全套防護的。

醫療人員NG行為,導致自己被感染

-家中有人確診,而被感染
-防護裝備,穿脫不當
-在休息室,和其他醫療人員交談超過15分鐘
-和其他醫療人員在近距離(1m)內,一起吃飯
-工作時,沒有保持安全距離。
-替確診COVID 19 病人做檢查

挖鼻孔就算是一種飛沫傳染

1.吸入飛沫

圖/摘自黃軒VOCUS

很多人在問,醫護人員之間,都會有戴口罩,怎麼會相互傳染?大家都以為是醫護人員之間互相對彼此咳嗽,才得吸入飛沫感染。

其實這種機會,不要說醫院,你現在在捷運車廂內只要清喉,類似咳嗽聲音,你旁邊的人也有戴上口罩,大家都會遠離你呢!只要你有戴口罩,面對面咳嗽,然後吸入飛沫傳播機會,也會減低很多。

但現在大部分都是無症狀感染為主,這些感染病毒在環境中製造汚染,也就是:

你的手指頭,才是最危險

2.接觸飛沫

圖/摘自黃軒VOCUS

在重症隔離病房,在一般隔離病房,最髒的東西,就是滑鼠?️和鍵盤,這些都是醫生,護理人員,共用的電腦。

很顯然接觸838留下在手指頭的飛沫傳播,就會變成主要途徑之一了。

當案838回醫院用電腦打病歷,護理人員,又用案838用過的滑鼠和鍵盤,打報告,接下來就是人類自然反射動作:挖鼻孔

3.挖鼻動作

我們在沒有人之下,在私人空間下,我們會常常接觸到眼鼻嘴耳,還有脖子呢!

你每小時,會有三次機會挖鼻孔
你每小時,會有四次機會碰嘴巴
你每小時,連耳朵都有一次機會摸到呢!

圖/摘自黃軒VOCUS

同樣的,當案838協助主治醫師取咽喉異物,如果手指頭的滿滿病毒,也可以透過接觸的任何東西造成汚染,而主治醫師與同在的護理師,又沾到汚染的任何東西,然後當把囗罩拿下時刻,又自然反射動作去挖鼻孔,就會傳染了。

向醫護人員致敬

在群魔亂舞的隔離病房内內外外,醫護人員在防疫第一線工作,用自己的生命搶救大家的生命,你們知道我們是多危險?時刻都會被環境污染,而間接的方式自己也會被感染,我們醫療人員絕對是人,而不是神,病毒才不理誰的職務是什麼,逮到機會一樣感染,故向全球的醫護人員致敬,單一個美國,就已經有三千名醫護人員,因這場戰疫,而犧牲了生命...我們珍惜眼前所有的醫護人員。


資料來源:https://www.cheers.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98692

作者/黃軒 責任編輯/郭芳彣客座觀點 2021-01-19 

文章標籤

taiwanholding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媽媽、母親,這是一個重要角色的象徵,也是一種責任的賦予

對於每個人的生命而言,亦極具有特殊的意義。是吧~

母親節到了,

祝福 每位親情上的母親、事業上的母親、人生方向上的母親~

母親節快樂

願您 身體康健、平安幸福。

---------------------------------------------------------------------------
#母親節快樂
#台灣金(展)服務團隊

 

                                                                                                         —台灣金(展)服務團隊—

1100509母親節_工作區域 1


 

文章標籤

taiwanholding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21/05/01 10:58

(中央社記者吳佳蓉台北11日電)報稅季將至,財政部指出,5月申報2020年綜所稅,各項規定與上一年差異不大,但有兩項新亮點,包含首創行動門號身分認證登入,並開放手機報稅,讓民眾報稅更便利。

國內疫情控管得宜,財政部拍板,今年綜所稅申報期為5月1日至31日止,時間只有1個月不延長,加上今年5月1日勞動節為週六,國稅局沒開門,民眾無法像往年趁著勞動節休假上國稅局申報。5月報稅季即將來臨,如何報稅,重點一次看:

●申報方式大進化,首創行動電話認證登入機制

今年報稅新增一項神器「行動電話認證」登入方式,過去要登入報稅系統,須使用讀卡機,讀取自然人憑證、健保卡,雖然也有「無卡申報」方式,但相較不便或限制多。今年則有大突破,利用「人手一機」趨勢,以手機門號進行身分認證。

免讀卡機、免使用健保卡、自然人憑證,只需輸入電信業者、手機門號、身分證字號及健保卡卡號(位於正面左下角)等4項資訊就能輕鬆登入報稅系統、下載所得資料進行申報。

不過要留意,必須是本國納稅義務人親自申辦的門號才能用於報稅,並限個人月租型門號,申報時必須關閉WiFi、使用4G或5G行動網路,外國人、企業門號、親子卡及預付卡類型則不適用。

不論線上版Web報稅系統或電腦離線版報稅系統,都能使用「行動電話認證」登入;進而,這項報稅神器也使得手機報稅願景得已在今年成真。

●開放手機報稅管道,單靠手機5步驟可完稅

財政部表示,今年開放手機報稅,免下載APP,直接打開瀏覽器(建議使用Safari或Chrome)搜尋「報稅」,找到進入「財政部電子申報繳稅服務網」的連結即可,之後點選綜所稅結算申報,選擇「手機版」報稅。

第一步:可使用3種方式進行身分驗證登入,包括「行動電話認證」、戶號+查詢碼、或是行動身分識別(TW FidO)。

第二步:系統會自動帶入所得、扣除額相關資料,只需填寫電話、地址。

第三步:系統會自動算出應納稅額,在此階段,民眾也可點選「查看」,下載所得、扣除額清單;確認稅額無誤。

第四步:進入繳、退稅,可選擇委託取款轉帳、信用卡、ATM或活期(儲蓄)存款帳戶(僅限以TW FidO登入者)繳稅。

第五步:是最重要的一步,記得一定要進入申報完成頁面,看到畫面顯示「狀態:申報成功(次數)」,才算真正完稅。

財政部表示,上述手機報稅功能,使用平板一樣能操作,但要留意幾項限制,首先,手機報稅除電話號碼、地址及退稅帳戶資訊外,不能修改或增訂其他資訊,如調整所得額、新增扶養親屬等,也無法上傳相關證明文件,因此最適合不需編輯修改申報資料的民眾使用。

其次,加計自用住宅購屋借款利息後,列舉扣除額大於標準扣除額者,也不適用手機報稅;再者,手機報稅無法支援延期、分期繳稅申請,及現金、票據、晶片金融卡、行動支付繳稅,有前述需求民眾,請改用電腦申報。(編輯:趙蔚蘭)


資料來源:https://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2104110015.aspx?utm_source=LINE&utm_medium=share&utm_campaign=lineuser

文章標籤

taiwanholding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100212新年快樂_工作區域 1

 


#台灣金展團隊敬賀

文章標籤

taiwanholding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100211除夕_工作區域 1_工作區域 1_工作區域 1

除夕團圓夜。迎新送舊,喜迎新歲。

#台灣金展團隊祝賀

文章標籤

taiwanholding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撰文者:胡偉良 2020.08.13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對於住房的品質要求愈來愈嚴格,不過由於政府的打房措施生效,以前紅極一時的炒房熱潮已經逐漸平息。房子作為一家人的避風港,一輩子的安樂窩,因此大家對於房子的位置和房型的要求也愈來愈高。畢竟買房子不像買衣服,不滿意還可以退換,一旦買了就沒有後悔的餘地,所以大家在買房前都會思量再三。那麼在未來10年裡,哪種型式的房子將會最搶手呢?

「小坪數房型」的房子是當前的時勢所趨。

可能有很多人對於這個答案並不贊同,自古以來大家心目中的房子都是愈大愈好,開大車、住大房是很多人的人生目標,所以當買房子的時候, 「小坪數房型」的房子根本就不在人們的考慮範圍之內,而說到未來最受歡迎的卻是「小坪數房型」,這又是什麼意思呢?

原因1》小房子更容易轉手

原因之一,在於「小坪數房型」的房子更容易轉手。現在房地產業的前景愈來愈嚴峻,手中握有多套房產的人已經開始出售多餘房產,根據資料顯示,小坪數房型的房子比大戶型更容易賣出。

原因2》經濟壓力小、清潔打掃更容易

原因之二,莫過於人們思想觀念的轉變,老一輩的人都追求「大」,而現在年輕一代的人們卻致力於精緻生活,因此現在的年輕人更加願意購買小一點的房子,這樣不僅經濟壓力小,而且在日後清潔打理的時候也會容易很多,畢竟現在愈來愈多的年輕人不再願意把時間浪費在洗衣、做飯等瑣事上,他們更願意享受生活。

並且隨著台灣人口的減少,大家對於大房的需求也將不再那麼迫切。在將來,養老服務體系將會建立的更健全,年輕人更願意自己居住,而不是和父母輩住在一起。隨著思想的轉變,頂客、不婚族的數量也將日益龐大,因此小房子也將愈來愈搶手。

原因3》小房子更容易出租

最後的原因是因為小戶型的房子更容易出租,畢竟並不是人人都能負擔得起房貸的重壓,尤其是一些剛出來工作的年輕人,因此租房住成為了必須,小坪數房型的房子剛好滿足了人們的需求,也減輕了租屋族的居住壓力。

所以,在未來10年的時間裡,小戶型的房子必然會成為一種流行趨勢,大家買房的時候都會更趨向於購買小一點的房子。如果你的手中正好有一套小坪數房型的房子,如果你的家庭人口簡單,那麼不論是自住或是用來出租,都會是不錯的選擇。


資料來源: https://wealth.businessweekly.com.tw/GArticle.aspx?id=ARTL003002788

 

 

文章標籤

taiwanholding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090808父親節

文章標籤

taiwanholding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090721獎學金抽獎

📍

【臺銀人壽 獎學金申請】📍
.
臺銀人壽109年度保戶子女獎學金 開始申請囉👏👏👏~
👉👉申請網址:http://user83015.psee.io/SV5QU
.
#臺銀人壽
#保戶子女獎學金
#台灣金展 #服務團隊

文章標籤

taiwanholding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生病的藏傳養生術》
水喝不夠問題多!多喝水益善,每天應喝到這個量

依稀記得幾年前曾有個礦泉水廣告,洗腦式的臺詞一直勸人:「沒事多喝水、多喝水沒事。」其實說得沒有錯,長期讓身體處於缺水狀態,人還真的會很「有事」。

水可以幫助體內酸鹼平衡,水喝不夠的人,身體基本上都偏酸。其他還有代謝不良、肥胖水腫、腸道便祕、皮膚老化等。雖然電波拉皮、注射玻尿酸或長效膠原蛋白、埋線拉提、幹細胞療法......醫學美容可做的項目百百種,或多或少還真的有淡化淚溝法令紋、撫平皺紋、創造小V臉等效果。

不過,回到源頭,皮膚老化的關鍵還是在於人體缺水。而臉上膚色不均勻,很大一部分也跟喝水喝不夠、內臟無法有效排毒有關,臉生暗瘡與痘痘反應出體內臟器的健康危機,例如下巴周圍長痘,很有可能是內分泌失調。腸道若不健康,臉色就枯黃黯淡,更嚴重一些,為便祕所苦,連帶皮膚還有可能出現內分泌性過敏反應。

人若缺水,如同旱季的溝渠,髒汙全卡在裡頭,下場夠大的雨,活水沖過,馬上清潔溜溜不發臭不卡垢。傳統養生書籍建議喝水量為「體重×30CC」,我認為這不夠,每天應該要能喝到3千CC的水。我做過臨床研究,女性若每天喝至少3千CC的水,連續六個月後,她們都開心了,有的肌齡年輕10歲、有的體重下降,甚至有便祕問題之前沒說的,喝水養生後,肌膚水潤透亮,容光煥發全寫在臉上,不用問診也知道,她的腸道現在肯定都有乖乖做事。

每天喝水喝3千CC是我建議的基本量,當然,還要依照個人實際狀況做增減。如果你運動時間很長、流汗流很多,又愛進烤箱、蒸氣室,躺岩盤浴排毒,有可能需要喝超過3千CC。或是去比較炎熱、乾燥的地方旅行,喝水量也需要往上加。甚至,這陣子喝酒喝多了、吃得太油膩,喝水量也都要再調整。需要加還是減,有個簡易的自我檢測方式─就是去「品嘗水的味道」,人體處於缺水狀態,水的味道嘗來特別甘甜,若已經喝夠了,再喝下去,水的味道會轉苦,讓你不要再喝了。這是人體自我平衡的機制,靜下心來,你一定能察覺到味覺的變化。

若以3千CC為基準,要怎麼喝呢?首先,起床先喝500 CC溫熱的水,慢慢喝,小口小口喝,讓腸道慢慢醒過來,然後去上廁所。到中午前再喝500 CC,很容易達到,我自己有時一早上就喝超過1千CC。中午及下午都可以盡量喝,一樣是慢慢喝,到了傍晚五、六點太陽下山之後就要開始少喝。入夜後一整晚不要喝超過500 CC,尤其是睡前兩小時,儘量不要喝任何飲料,這是為了要避免半夜起床上廁所,中斷睡眠。

針對想減肥的人,另有一個喝水小妙招,就是在進食前先喝500 CC,再搭配運動,減肥、排毒效果會更明顯。記得,一樣是小口小口喝,不要牛飲。此外,坊間流傳著一個錯誤的迷思─胃不好不能多喝水,尤其吃飯時不要喝。這是不正確的觀念,胃脹氣的原因不是因為吃飯時喝水,不敢喝水、水喝不夠,讓腸胃道血液循環不良,胃會更不舒服。我曾請病患以小口小口喝水的方式,每天至少喝3千CC溫水,

後來他吃飯時會胃痛的毛病改善不少。要有智慧去選擇對自己好的生活習慣,而不是把眼睛閉起來,隨便聽人亂說。

(圖片來源:Pixabay GSquare

(本文作者為Dr. Lobsang洛桑預防醫學集團院長。原文刊載於洛桑加參《不生病的藏傳養生術》/時報出版)


文章來源: https://health.gvm.com.tw/article/62197

文章標籤

taiwanholding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