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健康知乎 (25)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文 / 洪毓琪    2021-05-20

新冠疫情持續延燒!隨著本土確診人數屢創新高,不少民眾跟著繃緊神經,只要稍微咳嗽、感覺喉嚨不舒服,就懷疑自己中鏢。一張圖讓你看懂新冠肺炎、流感、感冒的差異。

究竟民眾出現哪些症狀要特別當心?過去所知的嗅味覺異常、發燒等症狀,還能做為檢視染疫與否的依據嗎?

病毒已進入社區、旅遊史難做評斷依據

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感染科主任廖嘉宏表示,新冠肺炎和感冒、流感最大的差異,在於新冠肺炎的症狀分布範圍相當廣泛。一旦感染從無症狀到輕症、重症都有可能,嚴重時更可能引起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甚至需要使用葉克膜。

也就是因為這樣的特殊性,導致新冠肺炎不容易被辨別。

過去台灣醫界在篩檢、防疫上,主要以接觸史、旅遊史來做為評斷標準。但現在病毒已進到台灣社區,很難再單純透過接觸史、旅遊史(TOCC)來斷定民眾有無感染可能性。

所以,現階段只能透過在疫區進行比較大量的快篩,來看看人流陽性的狀況。而根據目前篩檢結果,板橋的陽性率落在5%左右,而萬華則相較於前些天的10%,降至3%左右。

現階段確診者80%屬輕症、無症狀感染

不過,隨著陽性篩檢率的提高,加上國內確診人數屢創新高、愈來愈多縣市出現確診者,也讓不少民眾因而萌生擔憂,害怕自己不小心染疫了卻不自覺。

廖嘉宏表示,對於民眾的憂慮他能理解。因為現有數據顯示,現階段國內確診者中,有高達80%是輕症或無症狀感染者。雖然相關單位沒有正式公布無症狀或輕症的比例,但他相信比例應該不低。

一張圖看懂,新冠肺炎、流感、感冒症狀差異

既然如此,到底感染新冠肺炎可能產生哪些症狀?和流感、一般感冒又有哪些差異呢?

廖嘉宏表示,新冠肺炎很特別的點,在於它的症狀表現分布非常的廣泛,可以從無症狀到相當嚴重都有可能,所以才會造成判斷上的困難,需要透過篩檢來確認。

以台灣過去統計數據(尚未發生大規模爆發的資料)來看,可知新冠肺炎確診者中,出現發燒症狀大約僅有20~30%,有咳嗽症狀的則在30%左右。

至於,嗅味覺異常部分,他提到過去台灣新冠肺炎確診者多感染歐洲株,且總確診者只有1000多例、境外確診數仍大於本土病例時的數據。當時確診患者中出現嗅覺異常約佔10%左右,而味覺異常大概有8~9%。

但現在的確診者多感染英國變異株,出現嗅味覺異常症狀的比例,明顯已大幅下降!

所以從症狀發生頻率來看,相較於流感、一般性感冒,只能夠說偶爾會見到,新冠肺炎確診者出現發燒、咳嗽、喉嚨痛、頭痛的症狀,大部分都還是以輕症表現較多。

至於,流感則是以發燒、呼吸道症狀(咳嗽、流鼻水、鼻塞、喉嚨痛)、全身性症狀(頭痛、全身痠痛、疲倦/全身虛弱無力)等三大症狀較為常見。

所以,當患者出現上述三大症狀,一般醫界多會判定有比較高的機率是罹患流感。而一般感冒的話,通常只會出現上面的1~2個症狀。

《新冠肺炎、流感、感冒,症狀差異圖》 

製作/洪毓琪圖/製作/洪毓琪

新冠肺炎重症率不低!10%可成肺炎、死亡率高達1%

但有一點要提醒的是,新冠肺炎比較特別的是,它重症的比例也不少!廖嘉宏指出,新冠肺炎確診中,有10%可能發展到肺炎;而流感跟感冒要進展到肺炎機率相當的低,幾乎是千分之幾、萬分之幾的比例。

另外,新冠肺炎感染者中,甚至有6%左右會出現呼吸窘迫症候群,且死亡率也有1%左右,皆遠比流感、感冒來的高。也正因為其症狀分布廣泛,所以在預防和預測上變的這麼困難。

小心新冠重症前兆!這些情況應速通報1922

所以,雖然在醫療資源有限下,目前指揮中心多鼓勵輕症確診者先待在家中等候通知,再安排進到加強版集中檢疫所隔離。廖嘉宏仍提醒,民眾在家除採取一人一室原則、勤洗手、戴口罩,做好居家環境消毒、清潔,加強與家人間的防護措施外。

輕症者仍應多注意自己的身體狀況!因為臨床發現,新冠肺炎確診者會演變成肺炎大概都是病程進入到第二週,也就是感染後第7、第8天左右。

因此,如果民眾出現高燒不退、會喘、胸口會悶、會痛,意識不清及皮膚或嘴唇或指甲床發青等症狀出現,就要小心這是演變成肺炎的重症前兆!應立即通報1922,或撥打119求助。


資料來源: https://www.gvm.com.tw/article/79645?utm_source=line&utm_medium=social&utm_content=GV_banner&utm_campaign=daily

文章標籤

taiwanholding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隔離病房的醫護人員,其實每天都會和COVID19 群魔混在一起,環境非常險峻,科學家發現一般隔離病房和重症隔離病房,到處都有可能是污染源,有些還汚染跑到了隔離病房之外呢!

 

隔離病房的環境污染

1.空氣

重症隔離病COVID19 陽性率:35%
一般隔離病COVID19 陽性率:12.5%

2.空調

重症隔離病COVID19 陽性率:66.7%
一般隔離病COVID19 陽性率::8.3%

3.空間

排風囗處COVID19 陽性率:35.7%:
病室內COVID19 陽性率:44.4%
醫生值班室內COVID19 陽性率:12.5 %

 

隔離病房的物品污染

在重症隔離病房 最易污染,最髒的就是:電腦滑鼠?️、鍵盤...電腦設備了

1.電腦設備COVID19 陽性率:75%

在一般隔離病房  最易污染,最髒的也是:電腦滑鼠、鍵盤.

2.垃圾桶COVID19 陽性率:60 %
3.病床把手COVID19 陽性率:42.9%
4.隔離病房的門把COVID19 陽性率:8.3%
5.囗罩衣物

醫護人員的穿著,也都會被污染!這些包括了囗罩、鞋底 ( 50% ) 、袖子 ( 16.7%),手套⋯⋯

哪裡區域,最容易發生污染?

在隔離病房,我們都會簡單分成「汚染區」,「半汚染區」和「清潔區」

汚染區 : 通常就是病室區,病人治療的地方
半污區:脫下防護裝備的地方
清潔區:離開以上的地方

研究發現,最容易發生醫護人員受汚染的地方就是在「半汚區」,也就是說醫護人員脫下防護裝備,是比穿上防護裝備更危險⋯⋯

義大IT研究人員發現,在半污區的COVID19 陽性率:50%,都比「污染區」還更高呢。

that wanaka tree

在半汚區,也就是在醫護人員脫下防疫裝備,在此處的乾式洗手液,是100%受到汚染的,而這裡的區域,一半的門把都沾滿了COVID19 病毒。

 

圖/摘自黃軒VOCUS

隔離病房外的污染

1. 藥局

國外的研究發現,當對全院的地板做COVID19 的研究,發現藥局的地板,竟然是100%完全被病毒汚染啊!

奇怪?藥局沒有病人,地板上怎麼會都是COVID19 病毒??

後來才想到,鞋底!沒錯啊,早就有文獻資料告知COVID19 病毒?,可以在鞋底活上好幾天!

果然查到一半(50%)曾到隔離病房的醫療人員的鞋底下,都有COVID19 病毒?,原來病毒?是隨這些醫療人員,踩出了隔離病房的。

2.一般病房

國外的文章發現在隔離病房的醫療工作人員,平均得到COVID19 的感染機率是8.3%,而在一般病房工作的醫療人員,得到COVID19 的感染機率是3.4%而已。

進一步分析,不同職別,發現有差別的:

醫師

在隔離病房感染機率是4.4%
在一般病房感染機率是21.4%

護理師

在隔離病房感染機率是10.2%
在一般病房感染機率是3.4%

清潔工

在隔離病房感染機率是10.2%
在一般病房感染機率是0%

在一般病房,清潔工反而最安全的!

在隔離病房,清潔人員 (9.1%) 的感染機率比醫生 (8.0%) 和護理人員 ( 6.3% ) 更高。

在非隔離病房的醫生(21.4%),其發生感染率,是比隔離病房的醫生(4.4%)更高。

就像那位醫生只戴一般外科口罩,因為在非隔離病房,而在案838醫師接觸下,他就容易被汚染到了。

主要可能是在非隔離病房的醫生沒有全套防護的。

醫療人員NG行為,導致自己被感染

-家中有人確診,而被感染
-防護裝備,穿脫不當
-在休息室,和其他醫療人員交談超過15分鐘
-和其他醫療人員在近距離(1m)內,一起吃飯
-工作時,沒有保持安全距離。
-替確診COVID 19 病人做檢查

挖鼻孔就算是一種飛沫傳染

1.吸入飛沫

圖/摘自黃軒VOCUS

很多人在問,醫護人員之間,都會有戴口罩,怎麼會相互傳染?大家都以為是醫護人員之間互相對彼此咳嗽,才得吸入飛沫感染。

其實這種機會,不要說醫院,你現在在捷運車廂內只要清喉,類似咳嗽聲音,你旁邊的人也有戴上口罩,大家都會遠離你呢!只要你有戴口罩,面對面咳嗽,然後吸入飛沫傳播機會,也會減低很多。

但現在大部分都是無症狀感染為主,這些感染病毒在環境中製造汚染,也就是:

你的手指頭,才是最危險

2.接觸飛沫

圖/摘自黃軒VOCUS

在重症隔離病房,在一般隔離病房,最髒的東西,就是滑鼠?️和鍵盤,這些都是醫生,護理人員,共用的電腦。

很顯然接觸838留下在手指頭的飛沫傳播,就會變成主要途徑之一了。

當案838回醫院用電腦打病歷,護理人員,又用案838用過的滑鼠和鍵盤,打報告,接下來就是人類自然反射動作:挖鼻孔

3.挖鼻動作

我們在沒有人之下,在私人空間下,我們會常常接觸到眼鼻嘴耳,還有脖子呢!

你每小時,會有三次機會挖鼻孔
你每小時,會有四次機會碰嘴巴
你每小時,連耳朵都有一次機會摸到呢!

圖/摘自黃軒VOCUS

同樣的,當案838協助主治醫師取咽喉異物,如果手指頭的滿滿病毒,也可以透過接觸的任何東西造成汚染,而主治醫師與同在的護理師,又沾到汚染的任何東西,然後當把囗罩拿下時刻,又自然反射動作去挖鼻孔,就會傳染了。

向醫護人員致敬

在群魔亂舞的隔離病房内內外外,醫護人員在防疫第一線工作,用自己的生命搶救大家的生命,你們知道我們是多危險?時刻都會被環境污染,而間接的方式自己也會被感染,我們醫療人員絕對是人,而不是神,病毒才不理誰的職務是什麼,逮到機會一樣感染,故向全球的醫護人員致敬,單一個美國,就已經有三千名醫護人員,因這場戰疫,而犧牲了生命...我們珍惜眼前所有的醫護人員。


資料來源:https://www.cheers.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98692

作者/黃軒 責任編輯/郭芳彣客座觀點 2021-01-19 

文章標籤

taiwanholding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生病的藏傳養生術》
水喝不夠問題多!多喝水益善,每天應喝到這個量

依稀記得幾年前曾有個礦泉水廣告,洗腦式的臺詞一直勸人:「沒事多喝水、多喝水沒事。」其實說得沒有錯,長期讓身體處於缺水狀態,人還真的會很「有事」。

水可以幫助體內酸鹼平衡,水喝不夠的人,身體基本上都偏酸。其他還有代謝不良、肥胖水腫、腸道便祕、皮膚老化等。雖然電波拉皮、注射玻尿酸或長效膠原蛋白、埋線拉提、幹細胞療法......醫學美容可做的項目百百種,或多或少還真的有淡化淚溝法令紋、撫平皺紋、創造小V臉等效果。

不過,回到源頭,皮膚老化的關鍵還是在於人體缺水。而臉上膚色不均勻,很大一部分也跟喝水喝不夠、內臟無法有效排毒有關,臉生暗瘡與痘痘反應出體內臟器的健康危機,例如下巴周圍長痘,很有可能是內分泌失調。腸道若不健康,臉色就枯黃黯淡,更嚴重一些,為便祕所苦,連帶皮膚還有可能出現內分泌性過敏反應。

人若缺水,如同旱季的溝渠,髒汙全卡在裡頭,下場夠大的雨,活水沖過,馬上清潔溜溜不發臭不卡垢。傳統養生書籍建議喝水量為「體重×30CC」,我認為這不夠,每天應該要能喝到3千CC的水。我做過臨床研究,女性若每天喝至少3千CC的水,連續六個月後,她們都開心了,有的肌齡年輕10歲、有的體重下降,甚至有便祕問題之前沒說的,喝水養生後,肌膚水潤透亮,容光煥發全寫在臉上,不用問診也知道,她的腸道現在肯定都有乖乖做事。

每天喝水喝3千CC是我建議的基本量,當然,還要依照個人實際狀況做增減。如果你運動時間很長、流汗流很多,又愛進烤箱、蒸氣室,躺岩盤浴排毒,有可能需要喝超過3千CC。或是去比較炎熱、乾燥的地方旅行,喝水量也需要往上加。甚至,這陣子喝酒喝多了、吃得太油膩,喝水量也都要再調整。需要加還是減,有個簡易的自我檢測方式─就是去「品嘗水的味道」,人體處於缺水狀態,水的味道嘗來特別甘甜,若已經喝夠了,再喝下去,水的味道會轉苦,讓你不要再喝了。這是人體自我平衡的機制,靜下心來,你一定能察覺到味覺的變化。

若以3千CC為基準,要怎麼喝呢?首先,起床先喝500 CC溫熱的水,慢慢喝,小口小口喝,讓腸道慢慢醒過來,然後去上廁所。到中午前再喝500 CC,很容易達到,我自己有時一早上就喝超過1千CC。中午及下午都可以盡量喝,一樣是慢慢喝,到了傍晚五、六點太陽下山之後就要開始少喝。入夜後一整晚不要喝超過500 CC,尤其是睡前兩小時,儘量不要喝任何飲料,這是為了要避免半夜起床上廁所,中斷睡眠。

針對想減肥的人,另有一個喝水小妙招,就是在進食前先喝500 CC,再搭配運動,減肥、排毒效果會更明顯。記得,一樣是小口小口喝,不要牛飲。此外,坊間流傳著一個錯誤的迷思─胃不好不能多喝水,尤其吃飯時不要喝。這是不正確的觀念,胃脹氣的原因不是因為吃飯時喝水,不敢喝水、水喝不夠,讓腸胃道血液循環不良,胃會更不舒服。我曾請病患以小口小口喝水的方式,每天至少喝3千CC溫水,

後來他吃飯時會胃痛的毛病改善不少。要有智慧去選擇對自己好的生活習慣,而不是把眼睛閉起來,隨便聽人亂說。

(圖片來源:Pixabay GSquare

(本文作者為Dr. Lobsang洛桑預防醫學集團院長。原文刊載於洛桑加參《不生病的藏傳養生術》/時報出版)


文章來源: https://health.gvm.com.tw/article/62197

文章標籤

taiwanholding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全球COVID-19(簡稱武漢肺炎)疫情仍沒有減緩的跡象。面對險峻的環境,身心健康更顯得彌足珍貴。強健的免疫力,是人體對抗病菌的後盾,而免疫力就來自於均衡食物的營養素。包括維生素C、E、A、薑黃等,都是提升免疫功能、增強抵抗力的超級成分。按照三餐適量攝取,身體的免疫系統自然就能充飽電。

要增強免疫力,需要規律的運動、充足的睡眠,還有營養均衡的飲食。低熱量的蔬菜,具有抗氧化、抗發炎等豐富的多種營養成分,讓身體的免疫功能在面對病毒和細菌時,自然而然就能發揮該有的防禦功效。(推薦閱讀:增強免疫力!變天也不會感冒的7個秘密

維生素C:柑橘類和紅色甜椒

讓免疫系統維持正常運作的助力,首推維生素C。每天攝取200毫克的維生素C,就可降低疾病的感染機率。一顆普通大小的橘子,也有70毫克的維生素C,葡萄柚則是90毫克。值得注意的是,普通大小的紅色彩椒,一顆就有150毫克的維生素C。

(柑橘類水果有豐富的維生素C,預防感冒不可少。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吃這些食材時,可以搭配幾顆堅果,彩椒可以沾沙拉醬,也可以選擇營養價值較高的酪梨醬,和鷹嘴豆泥(在台灣,可買雪蓮子替代,蒸熟壓泥後就能食用)。

 

維生素E:葵花籽和杏仁

維生素E屬於脂溶性維生素,可增強免疫細胞功能,幫助身體架起防衛網,擋住病毒入侵。每天只要吃1/4杯的葵花籽或杏仁,就能達到每日建議攝取量的一半。葵花籽或杏仁還可以和新鮮水果打成果昔,營養更加分。

 

維生素A:甘藷和胡蘿蔔

這兩類根莖類食物,含有豐富的β胡蘿蔔素,可以幫助人體製造白血球,讓細胞更健康,增強免疫力。也有助於形成呼吸道黏膜,把有害物質趕出體外。

一顆普通大小的地瓜,或1杯紅蘿蔔丁,含有的維生素A已經能滿足人體一日所需,所以不要超過上述的攝取份量即可。地瓜和紅蘿蔔還能搭配堅果沾醬。

(巴西堅果有能量元素、蛋白質,還有高單位的礦物質、維生素,其中硒的含量相當豐富,被稱為抗癌超級食物。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硒:雞蛋、燕麥、蘆筍、巴西堅果

硒是身體的抗癌生力軍,當體內製造可抑制細胞癌化的麩胱甘肽(glutathione)時,會需要硒的催化。

硒是微量元素,只需一點點,就能發揮作用。含有硒的食物包括燕麥、雞蛋、豆腐和菠菜,另外巴西堅果含有豐富的硒,每天吃2顆,就能達到有效攝取量。

 

鋅:豆類和南瓜籽

如果缺少鋅,身體製造免疫細胞就會受阻,降低我們抵抗病菌的保護力。同時豆類還是優質的植物性蛋白質。

1杯豆類蔬菜、或是半杯的南瓜籽,鋅含量已經足以提供人體一日所需的一半以上。最佳的吃法是:豆類佐鮮蔬,再撒上一些南瓜籽。

(薑黃是咖哩的主要成分,可抗老與抗發炎。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薑黃:咖哩

薑黃是抗發炎的代表性營養素,可增強免疫系統功能,以及體內的抗體反應。薑黃和黑胡椒配在一起,還能強化抗發炎的作用。許多食物都用得上薑黃和黑胡椒,讓食物更具風味。

(花青素除了是護眼聖品,還能減少神經發炎。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花青素:紫色葡萄、茄子

花青素屬於生物類黃酮的一種,抗氧化能力約為維他命E的50倍,可抑制神經發炎、細胞老化。包括藍莓、茄子、紫葡萄、藍莓、紫色地瓜,都是補充花青素的優質來源。

 

維生素E和B6、銅和葉酸:核桃

核桃除了增強身體抗發炎,還能舒緩身心、提高抗壓力。由於熱量不低,因此如果當零嘴,每天吃一小把就夠,也能搭配沙拉、麵包等。

 

大蒜素:大蒜

大蒜含有穀胱甘肽等抗氧化物質,能有效增強免疫細胞的功能。一項針對20~50歲的飲食研究顯示,連續90天攝取老蒜萃取物的受試者,在流感季節罹患感冒的機率,明顯低於沒吃的人。即使染上感冒病毒,發燒等感冒症狀較為輕微,復原時間也相對較快。

一點點大蒜,就能讓食物風味更佳,營養學家建議60公斤的成人,每天可吃1~3瓣的生大蒜,不過避免空腹吃,以免對腸胃道太過刺激


資料來源:Health、Healthline

文章出處:https://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nid=81304

責任編輯:陳祖晴

taiwanholding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20/03/11 · 作者 吳孟瑤 · 出處 / Web only

26日口罩實名制上路之後,常看到許多上班、上課族群哀嚎「根本沒時間去排隊」,為此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宣布「口罩實名制2.0」上路,週四(12日)開始將開放網路購買通路,不必排隊買口罩,原先的健保特約藥局和衛生所通路也照常供應。

儘管許多上班族拍手叫好,但細看購買流程有點繁複,電腦上購買需要讀卡機、手機上則要下載App,再做認證購買並繳費,預約後要半個月才會送到指定超商,如果預購人數太多可能還得抽籤,因此有網友認為「還是去藥局排隊吧!」

 

image

(口罩實名制2.0上路,民眾可於網路預購口罩,不用再排隊。圖片來源:疾管署提供)

 

年輕人與長輩協作 家庭分工效率好

新光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洪惠風於個人臉書分享到:「疫情來襲,有的家庭開始分工,老人家負責排隊買口罩,年輕人到醫院幫長輩領藥,好像選舉時不同年齡層間拉開的傷口,隱隱出現了開始癒合的徵兆。」

家庭分工的確是一項不錯的解決方法,由於醫院始終是傳染風險較高的區域,沒就醫必要的話,年長者還是應儘量避免前往,改由年輕人幫忙代為領藥,至於長輩則可在家附近的藥局幫忙代領口罩,家人互相分工可省去不少等待時間。

 

image

(家人互相分工領藥、排口罩,可省去不少等待時間。圖片來源:陳德信攝影)

 

藥來速、快速通關 免入院取藥降風險

不少醫院過去都有「慢性病連續處方箋預約領藥」的服務,先用電話或APP預約,到了現場就可直接取藥。而為了因應疫情,最近也有醫院陸續推出「藥來速、慢箋取藥快速通關」服務,只要事先打電話預約,藥事人員就會備妥藥物,民眾到醫院外的指定地點插入健保卡、確認身分,藥事人員就會親手將藥物交到民眾手上,除了免下車、免入院降低傳染風險,還可省去不少找停車位的時間。

 

image

(只要先預約,就可免入院、免下車領藥,降低院內感染風險。圖片來源:彰濱秀傳醫院提供)

雖然取藥愈來愈便利,但不少藥師還是鼓勵有固定領藥的慢性病患,可就近先至社區藥局領藥;若堅持回院領藥,再採用藥來速、慢箋取藥快速通關等服務,減少入院感染風險。

年長者到藥局排隊領口罩時,也可注意以下幾點:

1.儘量保持1公尺距離
排隊時人免不了會聚集在一起,建議人和人間還是盡量保持1公尺左右的距離,也就是約2個肩膀的距離,避免過近接觸。

2.全程戴口罩少聊天
新冠病毒現仍以飛沫和接觸傳染為主,排隊時應全程戴好口罩,且儘量減少聊天交談。

3.帶張摺疊椅
現在排口罩有時還是得等上不少時間,年長者若怕體力不支、無法久站,建議可帶上輕便的折疊椅,需要時方便坐下休息。


責任編輯:陳祖晴

https://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nid=81130&utm_source=chline&utm_medium=social&utm_campaign=dailypush-03-11-editor

 

文章標籤

taiwanholding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如果發現在月經結束之後,下體仍有搔癢甚至出現無色無味的分泌物,小心這其實是「水樣白帶」,若長期代謝不良、又曾罹患過子宮肌瘤的女性,更容易出現此症狀!

導致水樣白帶的原因很多,包括陰道炎、子宮頸炎或子宮肌瘤等婦女疾病都有可能出現此症狀,如果發現經期結束後仍不定時出現清澈如水、量多的分泌物,就必須就診檢查是否為水樣白帶。一般健康的白帶呈黏稠狀,量不多且為乳白色,具有抑制細菌生長、排泄廢物的功效,中醫師表示,一旦女性有婦科發炎的症狀,就會顯現在白帶上,特別是水樣白帶或白帶中帶血,都必須格外注意。

一名曾患有子宮肌瘤的患者因每天早上喝蔬果汁當早餐、同時又缺乏運動、骨盆血液循環不佳,以至於內分泌失調,進而導致水樣白帶的出現。中醫師表示,依照中醫觀點,大多數的蔬菜水果屬性都偏寒,若長期飲用易形成「虛冷」體質,造成身體代謝速度減緩,更因許多水果含糖量高,若不注意恐造成血糖上升與肥胖。

蔬果汁打完後不宜久放,以免氧化、變質,其中,曾患有子宮肌瘤、子宮內膜異位或有水樣白帶症狀的女性更應格外注意蔬果汁的飲用,更應在陽氣較盛的早上或中午飲用,晚上喝易導致頻尿,進而影響睡眠品質;更可以適量加入一些溫熱性的中藥材來平衡。周宗翰建議,如果水樣白帶症狀持續已久,還是必須先諮詢婦產科醫師,以排除子宮頸癌、自宮內膜癌或輸卵管癌等風險。

若女性想要好好保養自己的身體,平日最好避開生菜、瓜果類、柑橘類或涼茶等寒性食物,同時更要少吃甜食。中醫師建議,其實多做一些簡單的骨盆運動就有助於改善子宮的血液循環,藉此擺脫分泌物過多的困擾。


資料來源:https://www.rmim.com.tw/news-detail-24698

撰文者:編輯部 | 《現代保險》雜誌

taiwanholding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補充富含葉黃素的食物,可以保護眼睛。(Shutterstock)

 

隨著年紀增長,大家一定會感受許多惡「視」力慢慢找上門。眼睛老化所衍生的各種徵兆包括:乾眼症、老花等問題,或是黃斑部病變、白內障、青光眼等眼疾。尤其在多螢幕時代下,大家提早面臨視力危機。

葉黃素的護眼功效

保護眼睛的營養素大多存在於蔬菜水果中,其中以類胡蘿蔔素家族中的葉黃素玉米黃素特別重要。

葉黃素與玉米黃素具備良好的抗氧化特質,能吸收陽光照射所產生的自由基,減緩自由基對於眼睛的傷害。不過,葉黃素與玉米黃素都是人體無法自行合成的植化素,必須透過飲食才能獲得,因次建議大家參考下方「食物中葉黃素與玉米黃素含量表」,在飲食計畫中增加攝取頻率。

 

食物中葉黃素和玉米黃素含量。(參考出處:吳映蓉《一個人到一家人的日常營養學》/大紀元製表)

 

護眼不只葉黃素,其他三大護眼成分報你知

花青素

花青素使植物除了基本的綠色以外,更多了一些亮麗色彩。不僅如此,目前許多研究發現,花青素可以改善青光眼患者的視力狀況、增強眼睛感光細胞功能、穩定眼部血流供應等各種護眼成效。大家可以從藍莓、櫻桃、草莓、葡萄、紫色高麗菜、茄子等食物中攝取花青素。

● Beta-胡蘿蔔素

Beta-胡蘿蔔素是由兩分子的維生素A結合而成,因此在體內可以被轉化為維生素A,維護正常的視覺作用,常見的胡蘿蔔、番茄、花椰菜、菠菜、萵苣、芒果、哈密瓜等蔬果,都能提供beta-胡蘿蔔素的攝取。

維生素C

維生素C 為人體重要的抗氧化劑,具水溶性的特性,使得維生素C 高度集中在眼球液體裡,避免視網膜受到紫外線的傷害。一項發表在眼科知名期刊Ophthalmology 的英國研究,追蹤近十年超過一千對六十歲女性雙胞胎發現,維生素C 的攝取能使未來十年內白內障的發生機率降低35%。不過,這項研究也測試了維生素C 補充劑的成效,結果發現沒有顯著的幫助。因此鼓勵大家,多從柑橘類、芭樂、甜椒、花椰菜等天然蔬果攝取維生素C,才能發揮理想中的效果。

攝取植物性食材中豐富的維生素與植化素,是長期使用3C 產品者保護眼睛的不二法門。然而,市面上充斥著許多護眼的保健食品,若真的有購買需求,應該深入了解每項產品的原料來源與有效成分濃度,勿因產品價格而忽略檢驗合格報告、專利認證或臨床實驗等相關資料。此外,正確的用眼習慣更是護眼的關鍵,每用眼三十分鐘就要適度地休息,才能讓護眼成效更全面。

<摘自《天然植物營養素,啟動健康正循環,打造人體最強防護力》 臉譜出版>


資料來源:http://www.epochtimes.com/b5/19/10/22/n11605055.htm

撰文者:責任編輯:李清風

文章標籤

taiwanholding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hew 觀點:

台灣有位醫師經歷過醫學影像導引定位不發達的脊椎手術年代,完成別人不敢觸碰的外科手術禁地「脊髓內取腫瘤」,更成功執行上萬例脊椎及腦部手術,這名醫師是國泰醫院神經外科的顧問醫師黃金山。然而,外科手術技術好的醫師為數不多,要進行危險性高的脊椎及腦部手術,真的就要像以下新聞中,一名病患求神拜佛,直到遇見黃金山醫師才有辦法得到完美的醫治而無後顧之憂。

 

倘若際遇不佳,遇到技術不夠純熟的醫師,而導致脊椎及腦部手術失敗,下場不是跟上帝喝咖啡,就是終身癱瘓,除非自費動用好的醫療科技來完成手術。

 

從這名醫師做過許多醫師不敢碰的「脊髓內取腫瘤」手術來說,當初他是以自身精湛的醫術,再搭配核磁共振攝影、特殊脊髓血管影像檢查,外加顯微手術鏡與雷射,才順利完成這項手術。然而,這名林女士罹患的腫瘤其實是「脊髓內血管母細胞瘤」。

 

其實,「脊髓內血管母細胞瘤」是良性腫瘤,但如果無即時治療,時間一久最後會手腳癱瘓、肌肉萎縮,到最後便永久癱瘓無法復原,所以病患必須在神經功能還有機會恢復時候,趕緊做治療,才能提高復原的希望。

 

但脊髓腫瘤的種類很多,大致分為脊椎椎體病變、脊髓病變、血管病變及神經根病變。背痛,都是脊髓腫瘤最常見的症狀,與一般扭傷的背痛不同,它不會隨著姿勢改變或休息而減緩,且有時疼痛會在晚上睡覺時痛醒,或早上起來特別痛。所以,在必要的情況下,還是要以手術切除才能免除疼痛。

 

在施術上,由於十幾年來隨著顯微手術、灌骨水泥及骨釘內固定的進步,開刀雖然仍有風險,但在利用顯微手術的技巧及配合手術中誘發電位的監測,可將腫瘤徹底的切除而永絕後患,除了可確定脊椎腫瘤的病理診斷,方便後續輔助治療外,也可立即改善病患術前變差的神經功能。

 

但這類型手術恐怕有健保給付也要自費動輒數十萬,因為光是骨泥、骨釘、顯微鏡與手術導航等設備的使用就要價不斐了!

 

腦膜瘤到處長 頭痛纏身20幾年 老醫師妙手救婦

「是土地公叫我來看黃醫師。」59歲林女士一直被頭痛所困擾,20多年前就看遍各科醫師,每天吃藥,期間幾度因頭痛不已而面臨危險,包括從樓梯摔下來、在馬路中央昏倒,直到遇見國泰醫院神經外科顧問醫師黃金山,才找到解方。

行醫45年,黃金山今年獲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台灣醫療貢獻獎肯定。他經歷醫學影像導引定位不發達的脊椎手術年代,完成別人不敢觸碰的外科手術禁地「脊髓內取腫瘤」,成功執行上萬例脊椎手術、數千例頭部外傷、腦瘤、腦中風手術,致力精進醫療技術外,更投入創新手術應用,

黃金山治療的患者,從年紀最小的700克水腦症早產兒到百餘歲人瑞,這名號稱土地公指示來找他的59歲林女士,令他印象深刻。

黃金山回憶,林女士20多年前被診斷罹非典型腦膜瘤,多年來反覆在不同位置復發,長遍左腦、右腦、大腦、小腦等處,最近甚至長到鼻腔,無法用鼻子呼吸,與疾病纏鬥數十年,歷經十多次腦部手術,他也陪著病人走過20幾年,變成朋友。

林女士笑著說,在怎麼找都找不出頭痛原因時,她到處求佛,在幾乎放棄希望時,因神明指示必須繼續求醫,才碰到黃醫師,「我的命是黃醫師救的」,現在她每逢到廟裡拜拜時,祈求神明保佑黃醫師長命百歲,回饋並表達感謝。

林女士不是黃金山唯一遇到神明助攻的患者。黃金山笑說,神經外科執行的腦、脊椎手術極為精細,許多7080歲長輩不敢動手術,經求神問卜擲筊,神明都掛保證,瞬間安了不少患者的心。


資料來源:https://www.phew.tw/article/cont/phewhealth/medical/Medicaltrends/8067/201911218067?utm_source=LINE&utm_medium=social&utm_campaign=post&utm_term=Majordiseases&utm_content=phew

撰文者:記者 陳婕翎

文章標籤

taiwanholding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吃芭樂獲得15大營養功效

1.助減肥

1300公克的芭樂,熱量大約只有126大卡,卡路里低再加上高纖維、質地紮實,吃幾片就會感覺很有飽足感,非常適合當成小點心,特別是和其他低卡零食相比,芭樂有豐富的維生素和礦物質,助減重之外還能補充多種營養素!
 

2.保護心臟健康

芭樂的鉀含量很高,有助於平衡身體裡多餘的鈉,進而調節血壓、降低低密度膽固醇的含量,減少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3.增加免疫力

和檸檬、柳橙等水果比起來,芭樂含有的維生素C榮登第一名! 100g裡面就有243 mg,有助於提高免疫力,預防病原體和感染源的入侵。
 

4.預防癌症

芭樂除了大量的維生素C之外,維生素AE的含量也很高!營養師指出這3大營養素,是抗癌、抗氧化的重要元素,還能幫助細胞黏膜修復和復原傷口。
 

5.控制血糖

纖維質含量高,也是低GI值的水果,讓拔辣吃下肚後,血糖不會迅速飆升,有效平衡血糖水平。但是這裡要特別提醒,別因為芭樂甜味少,一次就吃好幾顆,就算GI值再低,血糖同樣會受到影響喔!
 

6.預防便秘

1顆芭樂可以滿足纖維每日攝取量的12%,這麼高的含量,對消化系統很有幫助,能有效刺激腸胃蠕動,改善便祕。

 

7.鞏固視力

因為含有維生素A,吃芭樂可以預防視力下降,減少罹患白內障和黃斑部病變的風險。

 

8.保護新生兒神經系統

芭樂含有葉酸,和維生素B群,孕婦食用之後,有助於幫助新生兒的神經系統發展,並且避免受到神經系統疾病的侵害。
 

9.減緩疼痛

因為有3大維生素ACE,和植化素,讓芭樂具有超強的抗發炎、抗菌作用,可以有效殺死細菌,減少身體部位因為發炎帶來的痠痛感。
 

10.幫助放鬆

芭樂豐富的礦物質中,其中一項就是鎂,而鎂被稱為「天然鎮定劑」,能有效幫助身體肌肉和神經放鬆,經過漫長的鍛鍊或是工作後,來幾片芭樂,好好放鬆一下,也補充身體所需的能量吧!
 

11.有益大腦健康

芭樂含有維生素B3B6,能有效促進大腦的血液循環,達到刺激認知功能和放鬆腦神經的功效。

 

12.緩解咳嗽

芭樂的性質是屬於比較溫和的水果,還有豐富的維生素C以及鐵,在感冒時吃,可以幫助對抗病毒,緩解咳嗽症狀。
 

13.抗衰老

芭樂有很強抗氧化力,因為大量的維生素C,能隨著血液到處清理體內多餘的自由基,最後代謝成草酸排出去,讓身體機能保持年輕。
 

14.養顏美容

除了清除自由基之外,芭樂還能促進膠原蛋白生成,並且避免皮膚受到UVAUVB的傷害(在太陽光毒辣的夏天更需要啊!),減少皺紋生成、皮膚受損的機會。
 

15.促進髮質健康

讓頭皮長出健康的新頭髮,需要礦物質錳的幫忙,芭樂有助於身體吸收錳,促進髮質健康,減少掉髮

 

芭樂種類有很多,例如:無籽芭樂、珍珠芭樂、土芭樂等,今天我們就拿「內裡」最不一樣的白肉和紅肉,來個超級比一比!
 

白肉芭樂v.s.紅心芭樂

 

 

白肉芭樂

紅心芭樂

果肉顏色 

米白色 

西瓜紅

果實大小

較大且扎實 

較小且鬆軟

口感

硬度高較清脆

熟透後較多汁、柔軟

營養素

維生素C較多

茄紅素和維生素A更高

功效

防止色素沉澱、保護視力

減少心血管疾病、預防攝護腺癌

 

芭樂種類有很多,例如:無籽芭樂、珍珠芭樂、土芭樂…等,今天我們就拿「內裡」最不一樣的白肉和紅肉,來個超級比一比!

 

訪間流傳吃芭樂最好去掉「拔辣籽」,否則很容易便秘,冤枉啊~接下來芭樂有話要說,為自己平反這個惡名。

 

破解吃芭樂籽迷思

芭樂說它有豐富的膳食纖維,其實有益腸胃蠕動、幫助排便,而且芭樂籽雖然堅硬,沒辦法被胃酸消化,但適量的吃,就會和糞便一起被排出體外,才不會造成便秘問題呢!吃芭樂籽嗯嗯不順的人,其實是因為你們喝水不夠,沒有充足的水分,幫助身體排泄!或是腸胃功能本來就不好,硬梆梆的芭樂籽增加了消化系統很大的負擔。

所以大家GET到重點了嗎?芭樂籽不是不能吃,而是要適量,並且喝足夠的水,胃腸差的人更要少吃,就不會出現惱人便祕啦~
所以大家GET到重點了嗎?芭樂籽不是不能吃,而是要適量,並且喝足夠的水,胃腸差的人更要少吃,就不會出現惱人便祕啦~

 

雖然芭樂正當時,對身體的好處更是多到誘人,但,不要貪心一次大量掃貨,放置的時間長了芭樂就不新鮮囉!當然豐富的營養價值也會減半,因此適量買、適量吃最健康!


資料來源:https://blog.worldgymtaiwan.com/tag/%E9%A3%B2%E9%A3%9F/%E8%8A%AD%E6%A8%82%E6%9C%80%E5%8F%97%E6%AD%A1%E8%BF%8E%E7%9A%8415%E5%80%8B%E5%8A%9F%E6%95%88

撰文者:World gym blog  Angie

taiwanholding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hew 觀點:

根據統計資料,60-80%的人,一生中都會有背部疼痛的問題,有些人可以靠吃藥或復健來解決疼痛,但有些人可能會因為骨質疏鬆或其他原因導致脊椎退化,甚至需要手術治療。以下醫療案例中,病患因脊椎退化選擇開刀治療,儘管目前手術越來越精準、安全但醫師卻說,脊椎退化既使透過再成功的手術,也不能解決所有症狀,甚至經過510年後,仍有神經疼痛的問題。

但卻能以介入性疼痛治療方法中的「高頻熱凝手術」來達到止痛效果!而且至少能維持3個月到半年的時間!

然而,什麼是「高頻熱凝手術」呢?

這種手術是專門緩解下背痛的利器,不只是接受過脊椎手術的人會需要使用,對於骨骼肌肉性疼痛,不需要接受脊椎手術的人也可使用。

其原理是透過高頻電磁波來刺激神經節,再透過攝氏 42 度的組織溫度,將電極針放在腰椎神經節上,將可改變神經節上疼痛纖維的傳導,達到疼痛緩解的效果。

這項治療其實有健保給付,但必須下背痛超過三個月且保守治療無效的病患,且要接受診斷性神經阻斷術二星期後才能予以給付。若按耐不住疼痛,或常有背部肌肉、韌帶、關節因外傷、姿勢不良的人,就得一次花費約1萬元來自費治療。

高頻熱凝手術 脊椎手術術後殘餘疼痛治療新選擇

67歲男子因接受脊椎手術後仍有殘餘疼痛,前往奇美醫學中心神經外科洪翊傑醫師門診,患者因嚴重脊椎退化造成長期背部疼痛,腰椎手術後的前幾個月疼痛有明顯緩解,但是手術後半年卻又開始有背部疼痛復發,經建議施以「高頻熱凝手術」來改善背部疼痛問題,手術後進行復健運動,背部疼痛問題已改善非常多。

洪翊傑醫師說,根據統計資料,60-80%的人,在一生中會有背部疼痛的問題。9成以上的疼痛在3個月內,經藥物或復健治療會逐漸痊癒,僅有1成的病人,在持續疼痛,肢體無力的情況下,會須要手術治療。

手術後超過8成之病人症狀會獲得改善。然而,脊椎身為身體裡最重要且複雜的構造之一,負責承受身體重量,身體活動,以及保護神經之功能。經過長年的使用,脊椎會逐漸的退化,對於嚴重的脊椎退化,即使一個成功的手術,也不見得能一次解決所有的症狀。此外,即使是個成功的手術,經過5年至10年,有可能產生進一步的退化過程而產生神經疼痛之問題。

以該名患者為例,奇美醫學中心可藉由介入性疼痛治療方法中的「熱凝手術」來達到疼痛緩解之目標。醫師運用新技術,依解剖相關位置,輔以即時影像導引,標靶式使用高頻電刺激調控引起疼痛之神經,或藉由溫度破壞可能引發慢性疼痛的病灶,而得以快速達到疼痛緩解的目的。

介入性疼痛治療有著低風險、治療時間短的優點,不需全身麻醉也沒有傷口。近5年來,奇美醫學中心有超過百位脊椎手術術後合併背部疼痛之病人接受介入性疼痛治療,約7成之病人能達到超過50%之疼痛緩解,止痛效果可維持3個月甚至半年以上。

奇美醫學中心神經外科主治醫師洪翊傑表示,脊椎退化所引起的疼痛有著相當複雜的病因,絕非單一種治療手法就能解決所有的問題,畢竟「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洪翊傑醫師呼籲少數因脊椎手術仍有殘餘疼痛的病人,應該要積極與專科醫師及其團隊配合,藉著合併數種疼痛治療策略,輔以復健運動,便能有機會獲得一定程度的改善。


資料來源:https://www.phew.tw/article/cont/phewhealth/medical/Medicaltrends/8080/201911228080?utm_source=LINE&utm_medium=social&utm_campaign=post&utm_term=normaldiseases&utm_content=phew

撰文者:記者 林悅

文章標籤

taiwanholding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還以為減肥就是少吃油炸物、避免大魚大肉,每天啃生菜沙拉嗎?不吃油膩物來減肥的作法已經慢慢成為過去了,現在全世界更流行的是低醣飲食,甚至接近極低醣飲食的生酮飲食。許多部落客靠著低醣飲食,不吃飯,不吃麵,大口喝椰子油,一個月就瘦了5公斤,看起來好像效果不錯。

到底為什麼要從不吃脂肪改成不吃糖?低醣飲食真的有效嗎?又會不會對身體造成傷害?以下這篇文章一次為你說明清楚。

低醣飲食是什麼?

低醣飲食(low carbohydrate diet)又稱為低碳飲食。注意到了嗎?這裡的「醣」和甜甜的「糖」不一樣,指的不只是糖分,而是所有碳水化合物。人體一般的能量來源有三種: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質。低醣飲食就是提倡減少碳水化合物攝取,並多吃脂肪和蛋白質來補充營養。

一般情況下,身體能量來源55%來自碳水化合物、30%來自脂肪、15%來自蛋白質。如果把碳水化合物的比例調整到20%以下,就可以稱之為低醣飲食。而所謂的生酮飲食則是低醣飲食的進階版,碳水化合物比例只有5%。下面的表格可以讓你更快速地了解三者的區別。

來源

一般飲食

低醣飲食

生酮飲食

碳水化合物(醣類)

55%

20%

5%

脂肪

25%

50%

75%

蛋白質

20%

30%

20%

 

為什麼增加了脂肪攝取,反而會有幫助消耗脂肪的效果呢?要回答這個問題,得先了解身體運用能量的機制。身體攝取了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質之後,會將碳水化合物分解為葡萄糖,在直接供應人體熱量需求之後,剩餘的葡萄糖會轉成肝糖儲存起來;脂肪則會先被分解為膽固醇,再合成脂肪儲存起來;而蛋白質則被用於人體生理代謝,並提供生長所需

當人體需要消耗能量時,首先會利用葡萄糖和肝醣作為能量來源,當體內堆積的肝醣都用完時,身體就會開始將脂肪代謝成酮體作為能量,在身體外觀看來就是脂肪的減少。低醣飲食的原理,就是藉由降低體內葡萄糖和肝醣的含量,來強迫身體去燃燒脂肪

 

低醣飲食的三大好處

整體來說,低醣飲食有三大好處。

1.幫助消耗脂肪

過多脂肪堆積是造成肥胖的主要原因。脂肪堆積過多,也會造成脂肪肝、寫膽固醇過高等疾病。低醣飲食可以促進消耗脂肪,進而幫助體重管理。

2.增加飽足感

身體內的飢餓訊號是由血糖高低來決定的。當血糖升降過快,就容易產生飢餓感。低醣飲食由於碳水化合物攝取較少,血糖波動不大,有增加飽足感,延緩飢餓訊號的效果,幫助防止攝取過多熱量。

3.幫助血糖控制

第二型糖尿病的病人因為胰島素功能不正常,而有血糖過高的問題。醫學研究顯示,適當的低醣飲食,有助於患有糖尿病或有糖尿病早期病徵的人控制血糖。不過低醣飲食並非沒有副作用,強烈建議在醫師或營養師協助監控下才能實行。

低醣飲食的副作用

低醣飲食改變了一般人體習慣的營養來源,可能會導致以下的副作用:

1.暈眩、疲勞

在實行低醣飲食的初期,由於體內鹽分不足,血糖波動減少,可能會導致頭痛、疲勞、心悸、頭暈等症狀。這時建議多補充礦物質、在食物裡多加點鹽,或多吃礦物質含量豐富的蔬菜。

2.便秘

由於減少攝取碳水化合物會連帶減少體內水分,因此可能造成便秘。建議多喝水、吃纖維含量高的食物,如豌豆、南瓜、綠花椰菜等。

3.抽筋

由於礦物質攝取減少,可能會導致肌肉痙攣。這時建議吃一些礦物質補充品,或是富含礦物質的蔬菜。

如果出現以上的副作用,建議停止低醣飲食,從減醣飲食開始,一開始先調整碳水化合物的比例到40-50%,再慢慢減少醣類的攝取量,讓身體更容易適應新的飲食法。除此之外,孕婦、兒童、有腎臟和心血管疾病、有慢性病正在服藥的人如果想要嘗試低醣飲食,都建議在諮詢過醫師之後再進行,以免引起嚴重的身體不適。

 

低醣飲食菜單

為了降低碳水化合物的攝取量,低醣飲食著重於少吃澱粉類食物,多吃高蛋白和高脂肪食材。下面是簡易的食物分類:

盡量少吃的食物

  • 澱粉類的米、麵、馬鈴薯、地瓜、芋頭等,尤其是精緻澱粉類的麵包和蛋糕
  • 糖分含量高的食物,像是含糖飲料、餅乾零食、牛奶巧克力等
  • 醣分含量高的水果,如西瓜、甘蔗、香蕉等
  • 各種含糖的醬汁和調味料

可以適量吃的食物

  • 高溫烹煮的牛肉、豬肉、羊肉等紅肉:雖然營養豐富,但紅肉攝取過量對健康有害
  • 高溫油炸物:雖然需要低醣飲食需要攝取更多的油脂,但油炸物中的油脂通常已經變性,吃多對健康不利。
  • 加工過的豆類食品和肉類:很多吃低醣飲食的人為了增加蛋白質攝取,便開始吃大量豆乾、豆皮、臘肉、培根等加工後的豆類食品和肉類。這些食物雖然蛋白質含量豐富,但通常含有防腐劑,建議還是以天然蛋白質為主。

可以多吃的食物

  • 脂肪含量高的水果,如酪梨
  • 蔬菜,除了澱粉含量高的根莖類蔬菜以外
  • 魚肉、雞肉、鴨肉等白肉
  • 高蛋白食品
  • 雞蛋
  • 椰子油等優質油脂

那麼外食族如果要吃低醣飲食,一天的食譜可以怎麼搭配呢?下面兩個一日三餐範例可提供參考:

能量來源

食譜範例一(外食)

食譜範例二(自煮)

早餐

兩顆茶葉蛋、一根香蕉、一份煎火腿、一杯無糖豆漿或黑咖啡

兩顆荷包蛋、一片培根、一杯無糖豆漿或黑咖啡

午餐

水煮雞胸肉、生菜沙拉(不加醬料)、味增豆腐海帶湯

煎豆腐、煎雞腿排、川燙花椰菜

晚餐

炒青菜、皮蛋豆腐、鮮魚湯

烤櫛瓜、蘆筍、烤鮭魚、洋蔥湯

宵夜、點心

高蛋白飲,或不加糖的酪梨牛奶

茶碗蒸,或半顆酪梨

低醣飲食的注意事項

1.補充足夠的蛋白質

低醣飲食需要的蛋白質是一般飲食的1.5倍,但如果光吃肉類,很容易吃下過多熱量。這時可以多吃植物蛋白,或是喝低熱量的高蛋白飲來迅速補充。

2.吃優質脂肪

低醣飲食雖然需要攝取大量脂肪,但不是所有種類的脂肪都對身體好,尤其遇到高溫容易變性的動物油脂,更是需要小心。椰子油和橄欖油是較好的選擇。

3.循序漸進

吃低醣飲食切忌操之過急,一下子什麼碳水化合物都不吃,會讓身體負荷不了,也會影響最後的效果。最好從碳水化合物占比40%開始,用幾個星期調整到25%的比例,減輕身體負擔。

要從澱粉類為主食的飲食型態,轉變成不吃澱粉類的低醣飲食並不容易,但好消息是,在食物選擇多元的台灣,不管是外食還是自煮,都可以找到豐富的低醣飲食資源。歡迎嘗試過低醣飲食的人,到下面留言和我們分享你的心得喔。


資料來源:https://trueterral.com/blog/low-carbs-diets/#tab-con-7  蔬特羅

 

taiwanholding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食物進入消化系統後,經由酵素分解,約有90%被小腸吸收,剩下的10%則被大腸內的細菌利用,細菌分解食物時會產生氮氣、氫氣、二氧化碳和甲烷等氣體,最後再由打嗝或放屁排出,但如果體內凝聚的氣體太多,產生脹氣,會對消化系統造成壓力,使人感到噁心、疼痛等不適感。

脹氣主要是因為體內缺乏某些碳水化合物酵素,因此在攝取碳水化合物後,在小腸中的利用率下降,到大腸後便被腸菌分解,產生大量氣體,因此醫生建議「預防脹氣比治療更重要」。

容易產生氣體的食物包括豆類、洋蔥、茄子、馬鈴薯、地瓜、芋頭、玉米、香蕉、柑橘類水果、氣泡飲料以及添加山梨糖醇(Sorbitol,甜味劑)的飲品和甜點,若是屬於容易感覺脹氣的體質,就應避免攝取過多這類食物。


資料來源:https://www.rmim.com.tw/news-detail-23992

撰文者:/編輯部 | 《現代保險》雜誌

taiwanholding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編者按:雞蛋不僅含最優質的完全蛋白質,還有減肥、防癌等功效。醫師告訴你食用雞蛋的最佳方法。

水煮蛋,吸收率最高

國人每人每年大約吃掉290顆蛋,一周約5.6顆。最好是吃帶殼水煮的蛋,因為第一蛋白質好消化,水煮蛋的蛋白質消化率高達99.7%,第二維生素的保留最完整。

有人可能喜歡生吃雞蛋,但是生吃的消化吸收率大概只有50%而已。

而蛋要煮多久比較好呢?曾經有人煮得太久,以至於蛋黃外圍浮現一層灰色硫化物(主要是H2S),那是因為與蛋黃中的鐵(Fe)反應生成的硫化亞鐵,是正常現象,不影響食蛋的安全。

整顆蛋一起吃,有助防癌抗癌

這樣才能完整攝取裡面所含的營養。最近荷蘭有一份研究顯示,雞蛋裡所包含的酪胺酸(Tyrosine)成分,可以提高人們對於危險情況的反應速度。

另外,根據陳駿逸醫師所撰的〈微量元素於癌症營養治療的角色〉一文中指出,硒會在人體內參與解毒酵素——麩胱甘肽(glutathione)氧化酶的合成,它是麩胱甘肽氧化酶的必需組成。這種氧化酶能分解過氧化物,即自由基。太多自由基(過氧化物)在人體內,會造成大量的損傷物質。據了解,癌症的死亡率與食物中的硒含量呈現負相關,也就是說日常飲食中如果缺乏硒,會增加某些癌症發生的風險,而雞蛋剛好含有很多的硒元素。

吃蛋可幫助減肥

每天早餐吃1~2顆雞蛋可以有效減肥。因為雞蛋裡的蛋白質成分可以產生飽足感,相較於碳水化合物,蛋白質所需的消化時間比較長,也因此到午餐之前不容易餓,可以減少零食、餐量及總熱量的攝取,這也是為什麼堅果類是瘦身的熱門零食,雖然含有不少脂肪,但具備優良蛋白質。而蛋本身沒什麼脂肪,卻一樣有滿滿的蛋白質飽足感。瘦身期間的晚餐吃1~2顆茶葉蛋,藉由它的飽足感,可以不需要吃宵夜。

雞蛋有減肥、防癌等功效。醫師告訴你食用雞蛋的最佳方法。(Shutterstock)
每天早餐吃1~2顆雞蛋可以有效減肥。因為雞蛋裡的蛋白質成分可以產生飽足感。(Shutterstock)

每天吃2~3顆雞蛋

蛋、豆、魚、肉類,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最常接觸到的蛋白質來源,醫師建議應佔每日飲食總熱量的20%~30%。而每顆雞蛋至少含有5克蛋白質,以一般人每天最好攝取低於200克蛋白質(熱量為八百大卡)的前提下,吃2~3顆雞蛋絕對不傷身,反而有很多好處。

平均每餐吃一顆雞蛋

一般建議,一日蛋白質的攝取最好可以平均分散到三餐,因為這跟合成效率有關。一餐吃太多或太少,人體合成蛋白質的效率都會比較差,所以平均每餐吃一顆蛋,蛋白質合成效率好,蛋白質總量也才15~18克,更沒有超量的問題。

但不建議一次吃太多顆,容易脹氣打嗝,《本草拾遺》記載:「益氣,多食令人有聲。」

運動後立刻補充雞蛋

正在重量訓練或是運動的人,盡量在運動之後就補充蛋白質,因為運動會消耗大量的蛋白質。據研究,運動完後立刻補充蛋白質的合成率,比運動完三小時後才補充蛋白質,足足多了六倍之多,所以建議運動後立刻補充雞蛋。

熟食雞蛋較安全

不推薦大家生吃雞蛋,還是熟食比較好,不但吸收率較高,而且較無細菌或微生物的疑慮。《本草便讀》記載:「和合熟食,亦能補益脾胃;生沖服之,可以養心營,可以退虛熱。」


作者:吳宏乾(宜陞中醫診所院長、中國醫藥大學兼任教授)

責任編輯:李清風

資料來源: http://www.epochtimes.com/b5/19/9/10/n11512565.htm

文章標籤

taiwanholding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早安健康/營養學博士 吳映蓉】就營養成分來看,燕窩主要含有豐富的膠原蛋白,但缺少更多的科學文獻研究,加上不肖廠商為了燕窩的賣相,逕自漂白、煮沸,既破壞營養,也造成假貨充斥。白木耳是一種膠質菇類,有豐富的膳食纖維以及多醣體,經科學證明,能增強免疫力、保健腸道、降低膽固醇、穩定血糖和養顏美容!若以白木耳替代燕窩,不但口感接近,且價格親民許多!

價格高貴,價值就珍貴?

逢年過節,很多人送禮給家裡的老人家,其中常見的就是燕窩禮盒,父親拿給我看,要我鑑定一下,可不可以吃?對身體是不是有幫助?首先,我當然要「神農嚐百草」先喝一瓶,沒想到,我第一個反應是:哇!好甜啊!還好父親沒有糖尿病,否則血糖馬上就飆高了!接著,我還要負責分辨燕窩的真假,說真的,我一點把握也沒有。前幾年台北市衛生局抽查市售燕窩,發現有六成燕窩是假的,成分由海藻酸鈉、豬皮、洋菜或白木耳所組成。甚至連販售燕窩的業者都承認,一般人要用肉眼辨識真假很困難。所以,我們吃進的燕窩到底是真的,還是假的?!

白木耳取代燕窩更養生!

吃燕窩是東方人特殊的養身方式,根據《本草綱目》記載,燕窩入肺生氣、入腎滋水、入胃補脾、補而不燥等。但是,現在的科學文獻對燕窩的研究實在太少,由燕窩的營養成分來看,也實在看不出它優於其他的蛋白質食物。

 

如果說燕窩的膠原蛋白豐富,其實像魚皮、雞爪、牛筋等也有不輸燕窩的效果;再由環保觀念來看,把燕子的巢拿來吃,似乎對燕子們不是很友善; 尤其有些商家為了讓燕窩賣相好看,常會加一些漂白的化學藥物,因此,在漂白、煮沸的處理過程中,就算原來燕窩裡真的有什麼特殊的保健成分,可能也已經被破壞了。最重要的是,花了那麼多錢買的燕窩到底是真是假都不知道,如何保健身體?

反倒是有些中醫師與營養師建議用白木耳替代燕窩。或許有些人覺得真是天差地遠,怎麼可以拿來相比?但是,目前有非常多的科學文獻證明木耳的保健功效不比燕窩差。白木耳又稱「銀耳」,燉煮之後的口感與燕窩相去不遠,而且白木耳沒有真假的顧慮,更沒有環保或宗教上的問題,或許我們應該多花點時間認識白木耳,了解一下這個高貴不貴的 「平民燕窩」

*燕窩VS.白木耳營養分析:

 
白木耳的保健功效:
1. 增強免疫能力。
白木耳富含多醣體,尤其是β-(1-3)- 葡聚醣能刺激淋巴細胞轉化,增強巨噬細胞的吞噬能力,促進抗體形成,提高機體的免疫功能

 

2. 保健腸道。
白木耳是一種膠質菇類,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多醣體,目前也有研究單位萃取出白木耳特殊的多醣體,發現其在動物實驗中扮演腸道益生菌(prebiotics) 的角色,讓腸道的好菌生長比較良好,並抑制腸道壞菌的生長,具有保健腸道的功能。而且木耳的膳食纖維對排便的調整有雙向保護,便祕的人吃了會通便,拉肚子的人吃了則能改善腹瀉的情形。

3. 降低膽固醇、穩定血糖。
豐富的膳食纖維能降低食物的膽固醇、糖分被腸道吸收,以降低血液中的膽固醇及穩定血糖

4. 養顏美容
白木耳含有特殊的膠質,常吃可以補充我們皮膚流失的膠質,增加皮膚的保水度

總之,燕窩是長久流傳下來的保健聖品,我不否認燕窩或許有它的保健功效,但是,因為假貨太多、價錢太貴、不夠環保、目前的科學研究也太少等因素,我寧可選擇價格親民、又與燕窩口感相似的食材―白木耳。雖然,在某些燕窩信仰者的心中,白木耳是無法取代燕窩,但是,透過研究結果證明,白木耳的確是不錯的養生食材。

*映蓉博士的健康小叮嚀:
已經有許多科學研究證實白木耳的保健功效,不妨以平價木耳取代昂貴的燕窩。


資料來源: https://www.edh.tw/article/16011/2

文章標籤

taiwanholding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灣盛產芭樂,芭樂吃起來清脆爽口,營養豐富。農委會研究29種水果的解毒能力,發現芭樂是解毒最強的水果,1顆芭樂能分解18條香腸的毒素!登上排毒水果冠軍寶座。
現代人喜歡吃香腸、培根、火腿、肉乾等加工肉製品,這些添加亞硝酸鹽的加工肉品,已被世界衛生組織列入致癌黑名單,想讓毒素排出,其實可以多吃「解毒水果」!農委會農業試驗所鳳山分所針對29種水果取樣,結果發現,解毒最強的水果是「芭樂」,只要1顆芭樂就能分解18條香腸的毒素!

農委會進行水果解毒能力測試,最強的水果第1名分別是珍珠芭樂和帝王芭樂,第3名是紅心芭樂,第4、5名則是木瓜和鳳梨;後面接續的解毒水果是:葡萄柚、茂谷柑、海梨柑、紐西蘭奇異果及南非葡萄柚。其實富含維他命C、多酚類、類黃酮等抗氧化劑的水果可分解亞硝酸鹽。

台灣的冠軍水果「芭樂」,又名「番石榴」「拔仔」「那拔仔」,是熱帶水果中營養豐富的水果。常見市售的芭樂品種分為白肉芭樂(如泰國芭樂、無子芭樂)、土芭樂、紅心芭樂、珍珠芭樂等,每年611月是盛產期,而且價格經濟實惠。

由於「亞硝酸鹽清除力」與水果的維生素C、多酚類、類黃酮(如胡蘿蔔素)等成分有關,這類抗氧化物質含量愈高,亞硝酸鹽清除效果就愈好;因此由不同種類水果清除亞硝酸鹽能力的高低,可以來評估不同種類水果抗氧化能力的高低。

根據中興大學及農委會農業試驗所營養分析,顯示其營養成分實在是不容小覷,番石榴維他命C含量為進口蘋果的50倍、奇異果的4倍,抗氧化力為蘋果的7倍、奇異果的2倍,更具強大的清除亞硝酸鹽能力,是國人養生保健的最好選擇

芭樂的果汁即使在稀釋100倍以後,對亞硝酸鹽的清除率仍可達91%常吃肉類加工品或是喜歡烤肉的消費者,務必要多吃番石榴,以去油解膩,減輕食用大魚大肉後的身體負擔。臺灣在地生產、新鮮供應的番石榴,比起遠渡重洋的進口水果,更能確保新鮮度,營養成分不流失,一天一粒番石榴供應充分的活力。



資料來源: http://merit-times.net/2019/08/15/121106/

編輯: 楊旻芳

taiwanholding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養生意識抬頭,健康飲食漸受到國人重視。國外媒體報導,有營養師指出,酪梨是養生價值高的水果之一,並整理出4大功效,包含降膽固醇顧心血管、減少攝護腺癌生長、保護眼睛、顧腦助代謝。

 

據英國《Daily Express》報導,營養師Juliette Kellow指出,酪梨營養豐富,養生價值突出,且不必經烹調就可直接食用,能方便就攝取到膳食纖維、礦物質及維生素,並整理出酪4大功效。

 

1.降膽固醇顧心血管

Juliette Kellow表示,酪梨富含單元不飽和、多元不飽和脂肪以及各類植物固醇、β-谷固醇等,可減少血液中總膽固醇、壞膽固醇與三酸甘油酯的含量,並能有效調節血壓,保護心臟健康。

 

2.減少攝護腺癌生長

酪梨富含類胡蘿蔔素,實驗顯示,類胡蘿蔔素可使攝護腺癌細胞生長量減少25%,當類胡蘿蔔素與茄紅素共同作用時,攝護腺癌細胞生長量更下降32%。

 

3.保護眼睛

酪梨同時也提供了葉黃素及玉米黃素,皆為脂溶性維生素,而酪梨中的單元不飽和脂肪剛好能促進吸收,保護黃斑部減少病變與白內障的風險。

 

4. 顧腦助新陳代謝

酪梨中更含有銅,鉀,維生素K,維生素B6和維生素E等微量元素,都是維持免疫系統及神經系統不可或缺的維生素,維生素K有助鈣質吸收減少骨折風險,維生素B6則為新陳代謝與大腦運作所需要的能量。

 

營養師提醒,酪梨雖然養生價值高,但脂肪含量偏多,攝取量還是會產生負擔,食用應以一天一顆為限,以免吃進過多油脂,反升高肥胖與代謝症候群的風險。


資料來源: 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90403002614-260405?chdtv

作者:中時電子報/陳煌祥

taiwanholding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早安健康/張承宇報導】想吃三明治、漢堡等脂肪、蛋白質、醣類都很高的食物時,究竟該怎麼選擇才能稍微健康一點?日本醫師建議,在漢堡或三明治中,加入「最營養水果」酪梨,其中豐富的維生素B群,就能幫助脂肪、蛋白質與醣類分解;而酪梨豐富的不飽和脂肪酸,也可能有助於預防發胖、降低三酸甘油脂! 

 

酪梨助整腸、促進代謝

日本東京大學醫學部附屬醫院醫師伊藤明子表示,酪梨是金氏世界紀錄認證最營養的水果,酪梨中的維生素B2、不飽和脂肪酸、蛋白質、鉀、鋅等營養含量,在所有水果中都是數一數二的,堪稱是營養的寶庫。 

酪梨含有等於10根秋葵的維生素B1,以及32片小片海苔的維生素B2,有助於促進脂肪、糖分與蛋白質的分解。伊藤明子認為,除了將酪梨做成沙拉,選擇含有酪梨的三明治、漢堡,酪梨中的維生素B1B2,就能幫助分解麵包的糖分以及漢堡肉中的蛋白質,比起一般只有高脂肪肉類與少量蔬菜的漢堡或三明治,加入酪梨的選擇更為健康。

同時,一顆酪梨的膳食纖維含量約等於5根香蕉,或是一整根牛蒡。日本管理營養士龜崎智子表示,1顆酪梨的膳食纖維就能滿足成年女性一日所需的13,可望幫助消除便秘、促進老廢物質排出。同時酪梨富含的鉀也有利尿、排出身體多餘鹽分的效果,對於改善水腫、高血壓都有幫助。 

酪梨的主要成分雖為脂肪,但伊藤明子認為,酪梨所含有的是不飽和脂肪酸,不只不易囤積在人體內,反而還有助於促進堆積的脂肪排出,可能有預防發胖、降低三酸甘油脂的效果。不過豐富的脂肪也讓酪梨比起一般水果熱量更高,因此一天最多攝取1顆即可。 

 

【酪梨輕食譜】酪梨漢堡這樣做簡單又美味

 材料1人份) 

  • 酪梨半顆(約50g)。
  • 碎洋蔥10g
  • 檸檬汁12小匙(約10g)。
  • 鹽、粗粒黑胡椒少許。
  • 漢堡麵包1個。
  • 漢堡肉1塊。
  • 生菜適量。
  • 番茄切片1片。
  • 起司1片。


做法 

  1. 酪梨去皮切小塊後在盤中和碎洋蔥、檸檬汁、鹽、胡椒混合。
  2. 漢堡肉放入鍋中煎,煎熟後關火將起司覆蓋在漢堡肉上,利用餘熱將起司融化。
  3. 漢堡麵包放入烤箱中烤至喜好軟度,隨後將所有材料及生菜包進漢堡麵包裡即可享用

資料來源:https://www.everydayhealth.com.tw/article/21181

作者:新聞中心張承宇

 

taiwanholding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早安健康/林昕潔整理編輯】被稱為「世界紀錄最營養水果」的酪梨,雖然說是水果,但吃起來幾乎無甜味,反而富含油脂,也被稱作「森林奶油」。而從酪梨果實榨取出的酪梨油,更是濃縮了酪梨的各種營養成分,每天攝取300~600毫克的酪梨油,就能提供多種健康功效,包括降膽固醇、預防心血管疾病,更能預防白內障與黃斑部病變、關節炎、牙周病等,而且用途多元,適合各種料理方式! 

【酪梨油的8大好處
1 富含油酸,可降膽固醇、促進心臟健康 
酪梨油中有70%的成分是油酸,這種omega-9屬於健康的單元不飽和脂肪酸,也是橄欖油中的主要成分,並被認為是橄欖油具有許多健康功效的功臣之一,具有抗氧化、減少壞膽固醇和三酸甘油酯、降血壓的效果,還能夠增加好膽固醇,對心臟健康有益。 

另外,酪梨油中還有12%的飽和脂肪和13%的多元不飽和脂肪。雖然酪梨油的omega-6omega-3脂肪酸比率很高(131),但omega-6的實際含量卻很低,因此不容易造成發炎,可以放心食用。 

2 葉黃素豐富,幫助眼睛抗氧化 
和其他食物或油脂相較而言,酪梨油是葉黃素的良好來源,這種類胡蘿蔔素自然存在在眼睛中,具有幫助眼睛抗氧化的能力。攝取葉黃素能夠預防與年齡相關的眼睛疾病,例如白內障和黃斑部病變。由於身體無法製造葉黃素,必須從食物中攝取,酪梨油就是個不錯的選擇。

 

3 幫助吸收營養素 
許多人體所需的營養素,都需要脂肪幫助吸收,特別是屬於類胡蘿蔔素的抗氧化物質。不過,大多數的蔬菜水果脂肪含量都很低,因此搭配油脂一起食用,是充分吸收營養的關鍵。 

一項小型研究中發現,在包含胡蘿蔔、蘿蔓生菜和菠菜的沙拉中加入酪梨油,能夠提高類胡蘿蔔素的吸收率。相較於不含脂肪的沙拉,加入酪梨油之後營養吸收率大幅增加,提高了4.3~17.4倍。 

4 減少關節炎症狀 
關節炎在全世界影響人數眾多。其中,骨關節炎最為常見,與關節中的軟骨損耗有關。許多研究發現,酪梨油和大豆油中萃取出的酪梨大豆萃取非皂化物(Avocado-soybean unsaponifiablesASU),可以減少骨關節炎的疼痛和僵硬感,且對臀部或膝關節炎的患者特別有效。對於骨關節炎的患者,建議一天總補充量約300~600毫克即可。 

5 預防牙周病 
不過,酪梨大豆萃取非皂化物不只能防止關節炎問題,更有證據指出,它們能夠幫助預防牙周病。根據一項針對骨骼細胞和牙周組織的研究,酪梨大豆萃取非皂化物能夠抑制一種稱為IL1B的蛋白質,這種蛋白質會導致發炎,並是組織崩解和骨骼流失的主要兇手。 

6 對肌膚有益,能幫助傷口癒合 
酪梨中的脂肪酸對肌膚有益。一項研究指出,含有酪梨油和維生素B12的乳霜,在12周內減少了乾癬的症狀。另一項動物實驗則發現,酪梨油能夠加速傷口癒合,具有治療皮膚傷口的能力。 

7 可中和自由基、減少氧化壓力 
抗氧化物能夠對抗自由基對細胞造成的傷害。自由基是身體代謝過程中產生的廢物,其中活性氧對身體造成的傷害最大。高濃度的自由基會造成氧化壓力,並導致疾病如第二型糖尿病和心臟病。 

粒線體是細胞中產生能量的胞器,也是活性氧的主要來源。根據一項針對患有糖尿病的老鼠的實驗,酪梨油中的抗氧化物質,能夠進入粒線體,並中和自由基,防止自由基傷害其他胞器。 

8 用途多元:料理美容都好用 

酪梨油用途很多,也可以成為飲食的一部分。舉例來說,酪梨油不但可以直接食用,由於其中的脂肪酸不容易因高溫變質,作為料理用油也很安全。另外,酪梨油也常添加於化妝品和保養品中。 

如果想買酪梨油,最好選購冷壓的品牌,才能獲得最多的健康功效。


資料來源:https://www.everydayhealth.com.tw/article/12128/2

林昕潔/整理編輯

taiwanholding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早安健康/林昕潔整理編輯】提到人體維持健康所需的營養素,大部分的人第一個想到的都不會是鉀。但事實上,鉀對人體機能的維持非常重要!鉀攝取不足,可能引起抽筋、疲勞衰弱,甚至是高血壓。在富含鉀的食物中,最為人所知的就是香蕉了,但事實上,有些天然食物的鉀含量可是比香蕉還高! 

鉀具有抵消鈉的作用,能夠排除體內多餘鹽分、擴張血管、降低血壓,並幫助控制體內液體、保持肌肉順利運作。另外,《臨床美國腎臟學會期刊》刊登的一項新研究指出,攝取足夠的鉀可能甚至保護人免於心臟病和腎臟病。雖然研究者聚焦於第二型糖尿病患者,但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藥學教授Pete Miller認為,這些研究發現也能被合理推測,和未罹患糖尿病的人有關。 

不過,壞消息是,很少人真的吃夠鉀。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成人每日鉀攝取量為3510毫克,美國「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則建議每天攝取4700毫克的鉀,但大多數的人每天只吃到建議量的一半。 

此外,一般的例行檢查並不會檢查人體是否缺鉀,也比較沒有明顯的生理症狀。不過,有幾個徵兆可能暗示著鉀攝取不足: 

1 餐盤色彩單調 
蔬果毫無疑問是鉀的最佳來源,因此最好讓你的餐盤五彩繽紛。如果餐盤中的食物顏色過於單調,代表你吃了較多肉類、精緻澱粉和加工食品,但鉀的攝取量仍不足。Pete Miller表示,鉀可以作為健康飲食的一個指標,因為吃較少新鮮食物的人,體內的鉀濃度最低。 

2 疲累虛弱 
造成疲勞的原因很多,但如果你你已經睡很多卻仍感到疲累,也許你該重新檢視一下你的飲食習慣了。美國營養與飲食學會發言人Angela Lemond指出,吃更多富含鉀的蔬菜水果,會讓你感覺更充滿生氣。 

 

3 高血壓 
美國布萊根婦女醫院腎臟科醫師David Mount指出,有研究發現,被給予低鉀飲食的老鼠較容易罹患高血壓。現代人容易吃進太多含鹽量過高的食物,卻吃太少的蔬果,體內的鉀含量不足,就無法抵銷會引起高血壓的鈉,導致血壓升高。 

4 容易抽筋 
如果你對痛苦的腿部肌肉痙攣感到非常熟悉,可能是缺鉀引起。Angela Lemond指出,運動量大、流很多汗的運動員常常抽筋,這是因為包括鉀在內的電解質隨著汗水一起流失了。 

5 心悸 
當鉀濃度過低時,這可嚴重了。感覺到心臟劇烈跳動、覺得心臟快掉出胸口時,你可能有心律不整的問題,快去看醫生。 

《含鉀量高的食物》 
酪梨 
100公克的酪梨中,含有485毫克的鉀,佔每日所需的14%。不過,酪梨的熱量和脂肪含量也很高,吃多小心變胖。 

地瓜 
100克重的地瓜,能提供337毫克的鉀,其中的碳水化合物,還能幫助鉀刺激肝醣利用。 

無糖優格 
8盎司(約227公克)的無糖脫脂優格,含有579毫克的鉀,並富含蛋白質,有助運動後的肌肉修復。 

椰子水 
每杯240克的椰子水,含有600毫克的鉀,比運動飲料更有助於補充電解質。 

菠菜 
100克的菠菜中,含有558毫克的鉀,適合加入沙拉和各種菜餚中。 


資料來源: https://www.everydayhealth.com.tw/article/12814

作者: 林昕潔/整理編輯

taiwanholding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你在什麼時候意識到「唉呀!原來我也有了年紀」呢?是走斑馬線突然感覺秒數不夠;還是覺得搭捷運難以保持平衡,特別容易跌倒;或是跟親友散步時,覺得走沒多久就腿痠無力?

 

在沒有特別保養的情況下,上了年紀的人肌肉會不斷流失,台大醫院北護分院醫療部主任兼復健部主治醫師韓德生博士指出,銀髮族容易出現肌少症的問題,可以透過飲食習慣與簡易的居家運動強化肌力,為老年生活更加分。

 

▲國立臺大醫院北護分院復健部主治醫師韓德生博士。(攝影/邱璟綾)

 

攝取優良蛋白質  預防肌肉組織減少

 

營養師張斯蘭在《銀髮族飲食生活照護全書》中指出,優質蛋白質可以幫助身體修補組織、製造抗體與賀爾蒙等,對身體來說是很重要的的營養素,尤其對上了年紀的長者來說,足量的優質蛋白質更能預防肌肉組織減少,並避免抵抗力下降。

 

▲從黃豆類製品與瘦肉、魚肉中攝取優質蛋白質,是熟齡族群維持肌力的營養關鍵。(圖/達志)

 

張斯蘭表示,蛋、豆、魚、肉都是蛋白質的主要來源,可以多攝取黃豆類製品,也可以多選擇蛋、雞肉、魚肉。需要特別注意的是,部分肉類部位含有大量脂肪,或長者因為咬不動只吃肥肉,這些都會導致吃進太多熱量而沒有攝取到足夠蛋白質,建議挑選肉類以瘦肉為食用首選,而加工食品因為有太多鹽分,需酌量攝取。

 

到底要吃多少食物才能攝取足夠蛋白質呢?張斯蘭表示,對長者而言,蛋白質攝取量依體重而有差異,每公斤一天需要1公克蛋白質,一天約需要3-8份的蛋豆魚肉類食品,每1份約等於1兩的肉或1顆蛋,1杯豆漿或1塊田字型豆腐。

 

四招隨時可做的居家運動  鍛鍊雙腿四大肌群

 

 

「營養足夠,做運動才有效果」,醫學博士韓德生指出,許多年長者都會面臨肌力流失的問題,無論是容易跌倒,或是起身無力,甚至跨步距離不夠長、走不遠、步速慢,都是腿部肌力流失的徵兆。

 

醫師韓德生解釋,人的雙腿可分為四大部分的肌群,分別是掌管大腿前側的股四頭肌、大腿後側的股二頭肌、半腱肌、半膜肌;小腿前側的脛前肌、小腿後側的腓腸肌與比目魚肌。仔細鍛鍊這四區的肌肉,就能強化肌力、增加平衡感、預防跌倒發生。

 

▲腿部肌肉支持行走、站立等動作,到老年可能因為肌力流失,使人無力、容易跌倒。

 

想要強化下肢肌力,韓德生也提供簡單四招讓民眾在家隨時鍛鍊肌力,每天空閒時,可穿上止滑的鞋子練腿力,可隨時依個人體力停下來休息,原則上每個動作五至十分鐘,每天總時數至少要有二十分鐘。

 

但他提醒,居家運動務必以安全為前提,一旦出現任何身體不適,就應該停下動作暫時休息,此外,有退化性膝關節炎、足底筋膜炎或曾因疾病、手術,讓醫師提醒運動需要特別注意者,建議向醫師諮詢適合自己的運動方式。

 

一、 靠牆深蹲
穿上止滑的鞋子,然後將背部挺直靠牆,慢慢地蹲坐直到膝蓋處接近90度,維持動作30秒至1分鐘後起身,當然如果體力許可,可以一直靠牆深蹲五分鐘也無妨。

 

 

▲韓醫師笑說,在家也可以一邊看報,一邊深蹲,讓居家運動不會無聊。(攝影/邱璟綾)

 

二、 平抬腿
可以選擇在床上或是椅子上進行,首先需要一張穩固的椅子,坐在椅子上時,可輪流將左右腳平抬高舉,大腿盡可能離開椅面,讓動作連續維持30秒至1分鐘,左右腳輪流進行,若覺得訓練強度不足,可在腳踝加上重物。

 

 

▲平抬腿的重點在抬起的那隻腳,大腿後側必須離開椅面。(攝影/邱璟綾)

 

三、 墊腳尖站
在原地站穩後,慢慢墊腳尖使腳跟離地,若不平衡可以手扶椅背或牆面,此動作可訓練小腿肌群,對於平衡控制、站立與步行都有幫助。至於女性最擔心出現的蘿蔔腿,醫師韓德生笑說無須擔心,上了年紀若能有蘿蔔腿,代表擁有一雙強健的下肢,反而是好事情!

 

 

 

▲若覺得難以平衡可以手扶牆面。(攝影/邱璟綾)

 

四、 腳跟站立
在原地站穩後,慢慢將重心移至腳跟,使腳尖上翹離地,維持站姿五到十分鐘,若覺得平衡感不佳,可以手扶牆面或椅背,醫師韓德生表示,此動作可以訓練較少使用到的小腿前側肌肉,對於保持感平衡有很大的幫助。

▲腳跟離地站立可訓練小腿前側的肌肉。(攝影/邱璟綾)


資料來源:https://pse.is/JD8X8
撰文:邱璟綾  圖檔來源:達志、邱璟綾

taiwanholding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